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海南岛离岛免税政策总算是落定了。
3月2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的公告》,明确试点自2011年4月20日起正式实施,免税商品限定为首饰、工艺品、手表等18种进口商品,每人每次免税购物金额暂定不超过人民币5000元。
来自《证券日报》的一则报道称,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影响,海南三大相关行业前景被看好,分别是航空、旅游和商业地产。
现行免税政策是境外旅客在境内免税店购物享免税优惠,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是指包括境内旅客在内的所有旅客,只要搭乘飞机离岛就都能享受免税购物的政策。这对海南岛的旅游市场而言,显然是一利好——据了解,海南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约2000万人次,其中95%以上的客源为中国内地游客;
有观察家预计,目前占据海南航空市场份额首位的海航集团,将大幅受益于机票成为免税购物的重要凭证、以及降低购物费用后旅行方式的升级。
可以预期的是,海南房地产业也会借机升温。据新浪地产报道,近期海南楼盘,以博鳌、三亚等地的项目为代表,纷纷奔赴全国主要城市做推介会,除了借助旅游旺季这以要素外,离岛免税政策也成为借势重点。
(一)
离岛免税政策的落定,实际意味着海南向国际旅游岛发展的目标有了实质性的靠近。
2001年12月24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正式向海南决策层递交了一份《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建议。
所谓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有步骤地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自由化进程。依据这一基本内涵,中改院的建议书将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内涵设定为:
——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海南岛提供尽可能的方便与自由。
海南目前经国家批准,已对21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在指定的旅行社组团下给予免签,时间为15天。海南岛宣布为国际旅游岛后,一是免签的范围由团体扩大至个人,可考虑与海南有直航的若干个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游客个人可入境免签;二是免签的时间可由目前的15天扩大到30天。
——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我国入世的承诺。
所谓主要领域是指旅行社、餐饮、景区景点市场、旅游商业(如汽车、零售业)。这其中餐饮和景区景点市场,我国已基本对外放开,没有太多限制。
对外资旅行社我国的入世承诺是2003年底允许控股、2005年底允许独资;对外资零售业的限制是2002年在5个特区(含海南)4个城市建立合资公司,但不超过2个,2003年可以控股,2004年股权、地域和数量都不再有限制。海南国际旅游岛希望这些限制在2002年都被提前取消。
——对与旅游业相关的某些产品实行零关税。
其实就在海南向中央伸手要政策的同时,上海市已经单方面宣布他们将提前放开其旅游市场,允许外资控股旅行社甚至独资旅行社进驻上海滩,此举最后导致国家旅游总局决定提前兑现入世承诺,全面开放中国的旅游市场。
(二)
天性固执的海南岛一直没有放弃成为中国走向太平洋时代先遣的努力。
它非常在意并时时强调自己是中国所有特区中面积最大、位置距太平洋最前沿这一事实,却刻意回避或者含糊它是所有特区中GDP最少、城市化程度最低这另一事实。它创办时曾经被视作中国政府的一块试验田而受世人注目,但命运多舛,生不逢时,其建设的每一次高潮似乎都紧随一场灾难,或飘摇于政治风波,或湮没在经济泡沫。我们在对海南23年的发展轨迹作一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它在每一次经济高潮来临前,都有一阵理论的鼓噪,比如1988年的洋浦模式,1992年的特别关税区……
“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提出,应该是它又一次的鼓噪。
这个概念的提出,得益于博鳌论坛首届年会的举办。当时有观察家评论说,一夜成名的博鳌神话的最大价值,是让久在经济发展迷宫中转悠的海南省醒过神来。在经历了保税区热、再造香港热、房地产泡沫以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折腾之后,海南人也许找到了一条最切实际的经济重生之路。
资料显示,由于博鳌亚洲论坛效应,海南省旅游的国际知名度迅速飚升,在首届年会期间,这个省3个月的旅游进项就达25.12亿元。
世界旅游理事会曾提出让人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全球旅游收入在为旅游业增加0.50乘数的同时,更为相关行业增加0.517,诱导其他部门0.48。 而来自海南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该省旅游业近几年的增加值是饮料制造业的2.1倍,医药工业的3.3倍,汽车、摩托车工业的1.3倍。这充分说明,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价值要高于那些曾经被认为发展势头良好、有望成为地方经济支柱的产业。(文/黄茂军)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