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从木理纹古瓷看“绞胎”工艺

从木理纹古瓷看“绞胎”工艺

2006-09-03 来源:四川新闻网-乐山晚报讯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2343
0 205
      笔者是家住中心城区的一名瓷器收藏爱好者,20年前我收藏到一件古瓷器,该瓷器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14厘米,系用木理纹搅泥合模后修胎而成。笔者认为,该瓷器应为唐代木理纹“绞胎”瓷塑吉祥兽(应是麒麟早期原形)。此后,我对“绞胎”这种独特的制瓷工艺产生了兴趣。 
  据相关资料记载,“绞胎”(有人称“搅胎”),也称“绞泥”,系用白、褐两色(或多色)泥料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贴于制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绞泥成型,再施釉烧成呈绞纹的器物。按泥料绞合方式的不同,绞纹可分为木理纹、野鸡翅、羽毛纹等名称,是唐代出现的新的装饰技法,是借鉴于漆器犀毗工艺而来,宋以后已不多见。器物以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为常见,而以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绞胎骑马俑最为精致。烧制此类制器的有唐代的河南巩县窑、宋代的河南修武当阳峪、宝丰清凉寺、新安城关等窑。 

  近年来,我对收藏的绞胎瓷塑经过多年的观察、分析,认为“绞胎”与“搅胎”应是不同的。“绞胎”应是用白、褐二色泥料绞揉而成,而“搅胎”则是由白、褐二色泥浆搅合而成。“绞”与“搅”的工艺是不同的,理由如下: 

  1、泥料绞合时,线条过度平滑自然,而泥浆搅合则有突变。忽细如游丝,忽突现粗条。 

  2、泥料绞合互相交替而延续,而泥浆搅合则时断时续,线条粗细曲折而多变化。 

  笔者认为,古人制作搅胎产品时因泥浆变化多端而不好控制,故而成功率极低,且泥浆搅合时的深度(即厚度)亦不好控制,当搅泥成功后尚待泥料慢慢阴干较长时间(不能暴晒,否则泥浆干后出现龟裂纹),待水分挥发到一定时候才能制作。故搅胎制品因其珍贵而多为切片粘贴,少有整体由搅泥制作而成。由于搅胎工艺工序繁杂,成本太高,故而宋代以后就退出陶瓷制作的历史舞台。今天能见到完整的搅胎器如凤毛麟角,尤其是唐代木理纹搅胎比野鸡翅纹、羽毛纹更难制作。故此类制品可遇而不可求,更应珍视。以上仅为笔者对搅胎工艺的个人观点,仅供收藏界朋友参考。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