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伊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伊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2009-09-16 来源:中国陶瓷网 责任编辑:陈凌云 阅读:2677
0 200
    新疆伊宁市横亘伊犁河谷中部,雄踞伊犁河北岸,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早建城于清朝乾隆年间(1762),乾隆赐名宁远城,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市。伊宁市毗邻霍尔果斯、都拉塔和木扎特三个口岸,是祖国西部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西部桥头堡和连接中亚的重要枢纽。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35.6平方公里。现辖1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万人,由37个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锡伯、柯尔克孜、满、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为世居民族。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伊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到全面开放、从经济落后到初步繁荣、从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转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生产总值仅为79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0.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5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35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全市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78年到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02亿元增长到69.01亿元,增长26.4倍;固定资产投资由0.16亿元增加到29.8亿元,增长180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0.14亿元增加到5.12亿元,增长37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08元提高到5161元,增长47倍。
 
    一、经济发展篇
 
    新中国成立后,伊宁市的工业生产开始迅速增长。但是,期间也层出现徘徊。1952年,伊宁市建市初期,全市仅有工业(包括手工业)30余家,工业总产值也只有27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到1990年,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8家,完成工业产业293.3万元。其中纺织工业是伊宁市的主要产业,在自治区及国内享有一定的声誉。进入21世纪以来,伊宁市积极响应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始终坚持“工业兴市”的发展理念,以河谷丰富的资源为依托,举全市之力,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坚定不移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努力促使城市经济尽快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工业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上,确定了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纺织、生物制药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及机械装备工业。在产业定位上,主要发展高新技术型、环保型、广就业型、配套性的都市型工业。同时,牢牢把握市场脉搏,紧紧抓住项目引领,抢占新型工业发展高地。“十五”以来的7年时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8.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24.8%,工业经济年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保持了25%—30%的贡献率。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伊宁市经济发展仍然保持良好态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12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29.5%,增收1.16亿元。2009年,伊宁市确定了集中力量抓好四大重点项目的工作思路,即:全力推进光彩产业园项目带动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轻工机电产业发展;系统打造中亚国际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带动建材产业发展;尽快实现金帝跃进汽车组装项目投产带动汽车制造业发展;努力引进煤炭资源转换项目带动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同时强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重点企业的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提升园区承载力;促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完善补充工业体系。2009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实现6.14亿元,同比增长20%,增收10236万元。
 
    二、城市建设与管理篇
 
    ——城市道路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伊宁城市建设杂乱无章,十分落后,全程只有一条半里长的石子路,其余全市泥土路。“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春季融雪时,大街上的泥坑深及腰部,人们戏称伊宁为“泥泞”。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开始铺修第一条柏油路。
 
    1958年,进行第一次城市规划,伊宁市城市建设纳入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进入“九五”、“十五”期间以来,伊宁市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10年内总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近6亿元,修建道路近100公里。到2008年底,伊宁市城区道路总长286公里,道路面积462万平方米,除部分小巷为土路或泥结碎石路外,其余均为沥青砼或水泥砼路面。2008年,伊宁市城市建设持续高强度投入,投资6000多万元推进老城区改造工程,投资1.6亿元新建、改扩建了共13条道路,投入1.8亿元实施了二、四水厂、东区污水处理厂、三热源扩建工程等。
 
    ——城市绿化扮靓“花城”。伊宁市素来有“花城”之美誉。新中国成立前,城市绿化主要以栽种街巷行道属为主,居民宅院绿化占有较大比重。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城乡绿化事业迅速发展,城乡绿化覆盖率迅速提高。1980年前,伊宁市的园林绿化除公园以花卉、草坪、树木交相点缀外,道路主要以白蜡、杨树、果树等树种为主进行绿化,总绿地面积594.93公顷。如今,城市绿化除继续发展乡土树木花卉外,还引进了大量外地品种,街道绿化强调以树为主,花卉添彩,绿草覆地,城市绿地面积已达1090.64公顷。目前,伊宁市已建城区绿地面积达37.4﹪,绿化覆盖率达42.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位居全疆城市前列。
 
    ——城市亮化迅速发展。路灯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市政设施。伊宁市路灯事业的发展也象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1978年前,伊宁市街道路灯的造型很简单,光源单一,均为白炽灯,属第一代光源,规格只有60w、100w、200w。1978年后,路灯事业发展迅速。自1991年至2008年的16年间,首府路灯增加了21189盏,平均每年增加1324.3盏。
 
    ——公共交通迅猛发展。 1990年,伊宁市出租车行业从“摩的”、“马的”、中巴车起步。如今,伊宁市初步形成了外成环、内成网、农村公路通万家的城乡路网体系,通过延长线路、增加站点、更新车辆等方式,城市交通基本上实现公交“无缝衔接”,城乡客运实现“零距离换乘”。2007年至2008年,伊宁市不断优化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环境,打击非法营运车辆1073辆,查处违章1181起,完成出租汽车、公交车驾从人员岗前培训1717人次,优质服务轮训12万人次,发放燃油补贴1000余万元,切实保障了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同时,还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证》政策,实现营运公交车统一“三牌”、定期“美容”,行业规范化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城市出租汽车“雷锋车队”、“见义勇为车队”文明服务蔚然成风。
 
    ——环卫事业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伊宁市街道都是没有硬化的土路。1979年以后,市区逐渐扩大,道路不断拓宽,柏油路面迅速增加,对城市环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全市环卫清扫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垃圾年清运量不足6000吨,环卫作业都是人工作业,环卫基础设施极其匮乏。进入80年代,全市清扫面积逐年增加,环卫设施不断完善。到2009年,仅两家专业环卫队伍的清扫面积就达200余万平方米,垃圾清运以压缩式垃圾清运车为主,年清运量达17.34万吨,公厕全部为水冲式或环保型,遵循“一街一景”的原则,不断改换添置果皮箱,已建成日处理600吨的垃圾厂一座。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伊宁市从以前的拖拉机、畜力车为主要清运工具向目前的84辆环卫车辆清洁城市环境转变,从几十个木质垃圾箱到目前仅HDPE垃圾收集容器就达1420个,从3座旱厕增加到公厕74座(其中24座为环保公厕,50座为水冲式公厕),城区主干道清扫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年处理生活垃圾约16.6万吨。
 
    三、农业篇
 
    伊宁市地理条件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农牧辐辏、阡陌纵横,呈现出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1978年与2008年比较,农业总产值从1882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5.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0元增加到5161元,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伊宁市农机化取得了迅猛发展,尤其近两年,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实施惠农政策后,伊宁市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新型农机具,使伊宁市农机化装备水平全面提升。截至2007年,伊宁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2630千瓦,比1978年增长5.9倍;农机固定总资产达4771万元。机播率原来不足30%,机耕率不足10%,机收水平为零,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00%、95%、5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9%,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6.1、22.4、21.7、16.7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作业领域不断拓宽。随着伊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也逐步发展壮大,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到2007年底,全市农机经营户已达2662个,从业人员达2751人。
 
    ——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伊宁市属城郊型农业,总耕地面积22.77万亩,总人口13.57万人,人均耕地1.7亩,部分乡人均耕地只有0.8亩。其中富余劳动力有4万人。因此,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2007年-2008年,伊宁市累计技能培训农民工32015人次,转移就业和输出近9万人次。
 
    ——农业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伊宁市农业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以市农技推广站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骨干、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样板的“三级一户”农技推广体系,均已基本成型,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技术推广人员649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25人。60年来,全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累计引进、推广应用小麦新品种近30个,油菜新品种10余个,葡萄、梨、枣、油桃、苹果等名优水果新品种近50个。各级农业部门累计创办各类农业推广示范样板上百个,开展技术培训万余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0万份,培训农民50余万人次,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50万亩。2008年,伊宁市大力实施“112315”工程,完成温室墙体建设6057座,全市新增优质奶牛8422头,完成造林任务2.6万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5万人,实现转移收入1.53亿元,人均转移收入达1127元。
 
    三、社会事业篇
 
    ——住房。新中国成立以来,伊宁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全面实施安居工程、住房保障工程、抗震安居工程、解危解困工程和危房改造建设,全力提升伊宁市各族群众的居住质量和水平。截至2008年6月,伊宁市拥有房屋1128.2万平方米,住宅用房768.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4.55平方米,比1998年的10.8平方米增长127%;房地产年投资额9.11亿元,占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42.2%,比1998年的0.34亿元增长2579%。2007年,伊宁市在全州率先投资2900万元,申请国家廉租住房专项补助资金530万元,完成了民安廉租住房小区和鞋帽厂等廉租住房建设工程2.5万平方米,解决低保家庭无房户、住房困难户500户。民安小区作为伊宁市在全州率先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第一个廉租住房小区,共建廉租住房360套,总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总投资2900万元。工程于2007年5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安置低保家庭360户。2008年,伊宁市在此基础上新建了1000套、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009年,伊宁市计划新建3410套廉租住房,让更多的贫困群体有房住。2005年至2007年,伊宁市连续三年被评为自治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城市”。
 
    ——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伊宁市的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起了以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双语”教学和加快“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为重心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以“青蓝工程”和“532”工程为抓手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1997年通过自治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1999年通过复检,截至目前普及义务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超过99.8%,累计扫除文盲4917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89%,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全民教育。上世纪80年代初,伊宁市高考升学率不足6%,到2007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达87.85%。自2006年春季开始,伊宁市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学生不用再交杂费、课本费,贫困寄宿生还可以得到生活补助金。目前,伊宁市有7000余名农民工子女学生,享受与我市义务教育学生同等政策。自2006年9月起,伊宁市率先在全疆提出“双语”教育,并在全市推行“3+3”“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全市共开设“双语”班471个,学生达17504人。
 
    ——其他方面。1997年以来共开发公益性岗位5273个。1999年以来以养老、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已有26486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征缴额6784万元,其中社会化养老退休4225人、月发放养老金402万元,“老有所养”正在成为现实。1999年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来,截止2007年年底,伊宁市共有45660名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年发放低保金近5000万元。2007年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全市共登记参保70527人,占应参保人员的65%,其中低保人员和重度残疾人员参保37256人,占应参保的77%,有2420个低保特困户享受医疗救助金232万元,“病有所医”开始逐步成为现实。新农合工作稳步推进,参合农牧民10.7万人,参合率达91%。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加强,建立了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如今,伊宁市已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计划用2至3年的时间,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并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用5至10年的建设与发展,努力将伊宁市打造成为新疆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边境国际贸易中心、西部工业新城、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和人居环境最佳花园城市。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