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十条战法”收官之战!特邀行业专家深度剖析

“十条战法”收官之战!特邀行业专家深度剖析

2025-09-02 来源:中国陶瓷网 责任编辑:刘思桃 阅读:2574
26

2025年,中国陶瓷网推出年度重磅栏目——“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以下简称十条战法)。该栏目旨在“荟萃破局十法,开启陶业新篇”,共推出了12篇深度文章和一系列观点视频,得到了资深从业者的积极参与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829日,中国陶瓷网有幸邀请到陶瓷行业战略专家、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陶瓷分会执行会长姚若晗做客《中陶三人行》直播间,以“陶业新时代:战于格局之上,法在方寸之间”为主题,中国陶瓷网总经理/陶瓷行业战略营销策划人刘石中国陶瓷网媒体中心总监/资深媒体人邹思进展开深度观点剖析,打响十条战法的收官之战。

以下为直播精彩内容整理。(内容未经嘉宾审核)

 

认知革新,思维进阶

 

话题:中国建陶行业当前处在一个存量乃至缩量博弈的时代,传统增长范式已经失效,仅凭经验主义或零敲碎打的战术很难破局,因此陶企需要系统性的认知革新与方法论重构。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拿着旧地图,永远到不了新世界。从业者要如何才能摆脱过往的经验主义、惯性思维?

 

姚若晗:我们常说认知要跟得上时代变化一个人没有新认知,意味着没有新的抓手,那么势必还是要依赖过往的经验做判断。改变认知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困难。

1995年到2015年这20年间,不管是做品牌、做生产还是做渠道,基本都有一个主流的模式。

2015年之后,装饰风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细分品类如雨后春笋,仿古砖之类等产品兴起,逐渐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同一时期,品牌的宣传手段也随着互联网发展发生改变,但这个时候大家还是基于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去做的发展规划。

2015年到2020年,2017年是行业最后的高点,20182019年则是房地产最后的疯狂,虽然竞争加剧了,却还没有到惨烈的地步;2020年到2025年,这个阶段行业走势可以说是急速下探,几年时间萎缩了一半以上企业面临的形势已经不是为发展而战,而是为生存而战。

俗话说得好,鞭子要打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痛。5年前大家可能还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看看别人玩了什么新花样,跟跟风凑凑热闹;现在火烧到自己身上,已经不用过多强调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因为大家都知道经验主义行不通了,问题是新的路在哪?哪条路能走得通?很多企业还是迷茫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整个时代变了,底层商业逻辑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方法自然也就失效了。

恒大从爆雷到现在过去4年,我们之前的预判就是5年出清,企业在房地产这块不会再受更深得伤了;延伸到消费需求层面,经历长时间的萎缩,最好的结果是在今年触底,并且触底之后不一定会反弹。我认为未来行业是一个L型的走向,这个周期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而消费市场也不再是金字塔型了,中间部分因为消费降级全部塌陷到底,变成一个倒T型,只剩下顶部一点和底部一大片。对市场有了清晰的认知之后,企业才能做出相应的合理的应对策略。

刘石:这几年大家都很进入了一个迷茫期,因为这是一个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缩量市场。我认为,认知层面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做出改变。

第一点,别把时代机会当自身能力;

第二点,要有度过困难周期的心理建设;

第三点,要深入洞察新的经济形势、国家战略方针、新消费时代、文化和历史机遇;

第四点:要有高维认知、战略定力和灵活策略;

第五点: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更新知识结构,与新消费时代接轨,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和品牌策略。

邹思进:建陶行业正经历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根本性转变,这意味着依赖过去扩张期经验的旧地图确实无法指引新的航向。从业者要实现认知革新和思维进阶,关键在于以下4

一是直面现实,拥抱变化必须清醒认识到,行业面临的需求持续萎缩、产能严重过剩、内卷愈演愈烈是长期结构性挑战,而非短期周期性波动。思维转型的第一步是摒弃等市场回暖的幻想,主动适应存量竞争新常态。

二是深度洞察用户与市场我们有什么就卖什么产品思维,转向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用户思维。

三是重构价值主张在同质化竞争中,思考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

三是学习与引入外部思维跳出行业看行业,积极借鉴其他消费行业或先进制造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四是数据驱动决策减少凭感觉、凭经验做决策,逐渐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通过数据分析市场趋势、用户行为、渠道效率,从而更精准地指导产品开发、营销策略和资源分配。

认知革新的本质是心态开放、保持好奇、勇于试错、持续学习,从做事的层面上升到做势做局的层面。

 

“十条战法”要点回顾

话题:中国建陶行业走过波澜壮阔的40 多年,陶企们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国陶瓷网从中罗列出了10条相对典型的战法,有些是已经实践并取得成功的,有些是目前还在布局有待验证的。这一系列文章和视频,如同一块块拼图,共同构筑起建陶行业转型升级的立体图景。

 

邹思进:下面由我来带领大家简单回顾这十条战法。

1.认知跃迁——开宗明义,点明行业困局核心在于从“增量思维”向“价值深耕”、“长期竞争力”、“系统能力”的认知跃迁。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序章,即《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建陶企业何去何从?》一文

2.数字化转型——定位为改写竞争格局的“先手棋”,剖析其工具、路径与深远价值,强调打破数据孤岛、优化资源配置是核心。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数字化转型》,即《改写建陶行业竞争格局的,必定是这一招“先手棋”》一文

3.高端化战略——聚焦消费升级与政策倒逼下的品牌向上之路,揭示高端品牌的本质是“极致产品+精心设计的认知劫持”,过程艰难但价值长远。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②高端化战略》,即高端瓷砖暗战10年:那些“熬死”进口品牌的国产黑马做对了什么?一文

4.品牌化——正本清源,回应“去品牌化”杂音,论证品牌是信任承诺,是消费者、经销商、企业与国家的共同需要,提出打造行业品牌的务实路径。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品牌化》,即陶企和经销商如果不打造品牌,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一文

5.整装渠道——直面“不得不干”又“爱恨交织”的渠道变革,分析其作为未来最大流量入口的战略意义与残酷现实,点明“找对方向”是关键。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整装渠道》,即整装=生死战!头部陶企咬牙也要啃下,中小品牌的“夺命刀”一文

6.全球化战略——超越传统“产品出海”,提出“产能出海”与“品牌出海”新范式,强调属地化运营、科技文化双引擎驱动的必然趋势。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全球化战略》,即不出海就出局!陶瓷人探索的“新大陆”真实存在吗?一文

7.多元化经营——厘清历史误区(逐利、做大),聚焦当下头部陶企的“大家居战略”,指出这是应对整装崛起、消费场景变革的生态位争夺。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⑥多元化经营》,即缩量时代,建陶人不能不卖瓷砖,但也不能只卖瓷砖……一文

8.细分品类战略——剖析“小而美”赛道的生存逻辑,强调开创新品类(如简一大理石、欧文莱素色、大角鹿超耐磨)是最高级竞争,核心在于技术护城河与文化共识。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⑦细分品类战略》,即模仿者死,开创者生!建陶品牌如何靠“品类第一”杀出重围?一文

9.岩板革命——超越产能起伏的表象,揭示岩板作为“变革之石”,如何倒逼行业完成硬件(智能制造)、软件(服务体系)、渠道(跨界融合)、战略(格局重塑)的静水深流式自我革命。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岩板革命》,即上帝视角:这些年岩板究竟害了谁?又救了谁?一文

10.成品交付——直击行业“半成品”痛点,论证其是品牌价值延伸与利润新来源,描绘“数字化+生态化”的未来方向,强调这是难而正确的“必答题”。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成品交付》,即这一个动作,或将决定建陶企业和经销商未来的生死……一文

11.科学管理——点明管理是所有战略落地的终极底座,深刻剖析行业“组织僵化、战略摇摆、行为短视、文化虚置”等管理痼疾,呼吁拥抱广义的科学管理,驱动经营与价值的深度融合。详见《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科学管理》,即缺啥补啥!不做好这些工作,很多陶企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一文

姚若晗:看完这十条战法,我来谈谈几个个人比较关注的点。

第一是品牌以前要不要做品牌这个话题是不需要争论的,因为做品牌的好处大家都看得到;进入后品牌时代之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要不要做品牌。我认为做品牌是必须的,只是做品牌的逻辑变了,以前做品牌的方式已经不管用,行业亟需一场新品牌运动。

从信息霸权时代过渡到信息平权时代,品牌传播没有所谓的优势和特权,因此只能回归品牌本质。品牌是一种关于“什么产品、什么品质、什么服务”的标准,光是提出标准还不够,要讲信用、守承诺,用实际案例证明自己能做到,通过用户体验和口碑口口相传,按照这种标准来做品牌,可以适应任何时代。

第二是交付。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装修的主材,只有瓷砖是不包交付的现在去买马桶门窗定制柜,人家都是包安装。瓷砖受限于半成品的属性,相当于将主导权拱手让人,被设计师和泥水工牵着鼻子走,因为他们对最终呈现的效果和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做不到交付这一步,意味着品牌很难直接触达消费者。这点上简一为行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提出了交付的标准,在全国各地做实践并且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也有其他企业开始重视交付体系的搭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为行业发展起到积极性的影响。

第三是全球化。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可能跟你们不太一样,我认为中国建陶行业的全球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我们所看到的不成功,是我们从原来世界第一瓷砖出口大国到现在只剩几亿㎡/年,可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而是因为关税、贸易壁垒。

出海是必须的据我所在目前中资企业在海外投产的瓷砖产能已经接近20亿㎡/年,而且这个产能几乎等于产量。你们可能会觉得产能出海了但是品牌没有出海,其实欧文莱、简一这些品牌在海外也有经销商,只是体量不大。我们虽然没有占据最高的生态位(欧洲市场),但要知道意大利和西班牙加起来还不到10亿㎡/年。最后建议大家现下不要盲目出海,因为风险是巨大的,你不能只看到成功的部分,却对失败的案例视若无睹。

 

因地制宜,未尽战法

话题:十条战法是不是只适合实力型陶企?规模较小或刚刚创立的陶企适合什么战法?除了十条战法还有哪些未尽战法?

 

 

姚若晗:这十条战法其实不同维度的,有些是“术”的层面,有些是“道”的层面。虽然说它更像是一个大杂烩,但是里面有些东西却是共通的。

例如刚刚说的交付,小企业未必不能尝试,哪怕自己做不了独立的系统,也可以依托别人现有的系统进行整合,这是可以做的;另外像数字化、科学管理这些战法就更加是通用了,什么类型的企业都能做;可能像整装渠道这条战法,就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了,你的品牌知名度、企业实力不匹配,对整装公司来说就是没有太大价值。

其他的战法我想到两个方面。第一种是在组织架构上做创新。现在有很多初创公司或者小规模的企业,他们会通过股权结构重组,将核心团队股东会,释放员工积极性,变成一个更具向心力的组织。这种共享的模式最初是从终端开始的,譬如有的经销商年纪大了,二代又不肯接班,于是就把操盘手发展成股东。

第二种聚焦某个方面,做到极致。把成本做到极致,把品质做到极致,或者是把某个产品、某个渠道做到极致,只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然也能开辟出独属自己的容身之地。例如外产区一些以制造为主的厂家,他们通过灵活转场、弹性排产,把产品做到极致,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邹思进:头部企业的玩法确实需要雄厚的实力支撑,但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也并非没有出路。例如深耕某个细分市场/品类,或者深度扎根某一区域市场或专注于服务中小型设计工作室、民宿、旧改等特定渠道,又或者专注于服务特定人群

除了十条战法,我觉得还有几个较有前景的方向。首先是新媒体渠道,通过线上做引流;其次是下沉市场,把网点铺到县级市甚至乡镇上;最后还有绿色低碳,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

刘石:我们既然叫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就说明它不能代表全部。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想到的未尽战法,主要分为营销、渠道和产品三大维度。

首先是营销战略。第一种战法叫文化,冠珠、鹰牌这些品牌都在打文化的牌;第二种战法叫价值,例如简一研究用户价值,打价值的牌;第三种战法叫生态,行业目前也有一些企业在做生态融合,打场景化的牌。

其次是渠道战略。第一种模式是合伙人,也叫阿米巴模式,俗称平台;第二种模式是集合店,这几年在终端已经很常见了;第三种模式是工厂直卖仓,大角鹿推出这个模式后做得如火如荼;第四种模式是新零售,通过线上获取流量,到线下完成交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媒体线上线下融合;第五种模式是线上招商+单品小时公司,尤其是一些网红品牌,他们不需要有自己的工厂,产品是靠贴牌的,经销商是从网上招来的,活得也很滋润。

最后是产品战略。有一种产品战略叫叫爆品战略,它是单品+线上新零售的模式,快速地抢占市场分割。

 

当下VS未来,生存VS发展

话题:企业做任何的战略都是有取舍的,尤其当下企业正在经历周期的阵痛,在制定战法时应该先解决眼下的困境?还是考虑更加长远的未来?如果把“活下 去”当成唯一目标,那么战略定力还有没有必要性?

 

姚若晗:我认为具体要看企业面临的处境。如果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那活在当下肯定是第一位,毕竟现在就倒下,那未来的战略也跟你没关系了。古人有云,事急从权,只有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了,才有资格谈长远的未来。一旦人有了辩证思维,就会发现活在当下跟长远发展其实不矛盾,它们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事实上,我认为现在很多企业并不是要从这两者中选一个,而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搞清楚哪个方向是对的,所以才缺乏战略定力,归根结底还是认知不到位。你不能确保确信某个方向是正确的,只跟风或者一时兴起,没有足够的信念做支撑,或者你本身就是个怀疑主义者,那么这条路注定是坚持不到终点的,更没有机会验证是否正确。

邹思进:我认为对于陶企而言,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并非单选题,而是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企业必须以短期求存为盾,为长期发展之矛赢得时间和资源。短期要务是极限化现金流聚焦核心业务、削减非必要开支、维护核心客户与渠道。这一切动作的底线,是不能透支企业信用和品牌根基。

战略定力此时更为关键,但其内涵是动态的坚守并非机械执行原计划,而是有选择地坚持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例如:坚持产品、服务和其他创新、坚守底线(拒绝为了降价而降低产品品质和服务、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活下去是目标,如何活是战略。所有短期战术都必须服务于更好地活下来的长期目标。陶企唯有以战略定力为罗盘,在生存战中同步布局未来,才能在周期中脱颖而出。

 

开启陶业新时代

话题:十条战法非绝是提供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其终极价值在于激发从业者的深度思考与积极探索。如果把过去的激荡四十年视为旧时代,那么未来势必要开启一个“陶业新时代”。未来十年行业将走向何方?新时代会在何时到来?

 

邹思进:陶业新时代并非一个突然到来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渐进式的行业重构和价值重塑过程。当前的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内卷现状,是旧时代模式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代开启前的阵痛。深度调整期预计还将持续3到5年。这是一个产能出清、劣质企业淘汰、新模式新价值被探索和验证的过程。2025年行业仍将面临挑战,但积极的因素(如创新模式、细分市场增长)已经开始孕育。

展望未来十年行业走向,首先是市场格局重构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头部品牌效应愈发明显;其次是价值竞争取代价格竞争,企业找到自己的的价值锚点,围绕 产品创新、品牌价值、服务体验(如成品交付)和供应链效率展开竞争;再次是数智化与绿色化成为基础能力;还有渠道与营销模式深度变革;以及全球化布局与内涵深化;最后是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

未来十年,建陶行业将从一个同质化、规模导向的制造业,加速转向一个差异化、价值导向的创造业服务业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变化、主动革新认知、精准选择战法、并坚定构建长期能力的企业。

刘石:生产主导的大产品时代或工厂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用户时代已经来临。企业要围绕顾客价值,做需求、体验、场景、设计、服务等完整链条,进行消费者价值重塑,结合国潮、文化自信、审美提升、消费分层分级等消费趋势,做好营销策略。在下半场深度洗牌期,无论是正常退出、积极应对还是主动出击,三种心态都是值得肯定的。

姚若晗我是个“劝退派”,曾预言这几年行业将超过一半的人要失业,接近一半的企业要出局的。现在看来我还是低估了制造企业的韧性。从宏观数据来看,目前我们的产能超过120亿㎡了,但实际需求只有40亿㎡,意味着三分之二的产能是过剩的怎么看有近一半的企业出局是合理的。但是在实际走访中,我方向这些企业在极限压缩成本之后,只运行一半的产能也能继续村存活,所以真正会破产出局的厂家,可能只占20%,远不到50%。当然,超过一半从业者离开这个行业已经是既定事实,未来可能还会更多。

我认为这两三年是整个行业至暗时刻。按照20%的比例,假设每年有一百家工厂倒闭,他们在真正退出之前,可能会通过拖欠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的方式继续维持生产,然后通过低于市场价乃至成本价抛售产品来套现,这种扰乱市场的现象是存在的。这也导致了这几年大家特别难、特别卷。而拼不了价格的企业,只能倒逼自己拼价值,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这么做,逐渐摸索找到一点门路了。相信熬过这几年,熬到搅局者吐完最后一口血,市场还是会回归理想有序的状态。

那么企业未来的出路在哪呢?我认为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掌握核心的技术,例如研究如何增强材料韧性,做一款摔不烂的瓷砖,实现颠覆性的创新;还有一个是解决交付的问题,只有具备交付的能力,才能做整合、做多元化;再不然就是解决流量入口的问题,但想要替代整装公司成为主要流量入口,目前还是比较困难的。互相博弈只是短期的行为,我认为三者可以尝试达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走向共赢。

(扫描二维码查看直播回放)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