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苏振明 撰稿) 2007年是中国陶瓷急剧变革的一年,也是中国陶瓷产业总部经济提出并飞速发展的一年。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佛山市大力调整陶瓷产业结构,各区相继出台《关于陶瓷产业调整实施方案》,并先后关闭转移部分进入“环保不达标”黑名单的低端企业。经历20多年轰轰烈烈的发展高潮之后,“佛山陶瓷”这张名片怎样才能让陶瓷这个中国最具优势的传统产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呢?或许,建立在调整结构发展高端产业基础上的总部经济是最值得期待的!
我们通过下表,窥探到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着陶瓷产业结构调整总部经济构想成熟、总部基地成型的过程。

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将成为佛山发展陶业总部经济的急先锋
事 件 |
时 间 |
意 义 |
同 期 大 事 |
佛山市首座超过200米高的包括五星级国际大酒店的超高层综合商务大厦环球国际大厦正式投入使用。 |
2008年下半年 |
为发展陶瓷总部经济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加速总部基地对经济发展的集群辐射效应。 |
|
瓷海国际首期达30万平方米的铺位正式交付商户使用。 |
2008年3月1日 |
佛山陶瓷商贸的规模化发展推动佛山陶瓷总部经济雏形的形成。 |
禅城启动第二批陶瓷企业关迁工作,截至2月底,全区已关停或承诺在6月底前关停的陶瓷企业达25家。 |
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主体项目顺利封顶。 |
2008年2月27日 |
从开建到封顶,工程前后只用了5个月,可见佛山发展总部经济的决心之大。 |
自3月开始,位于张店区傅家镇的张店皓乾精工瓷砖厂长120米的建陶生产线开始拆除,打响淄博市产业布局优化及结构升级“第一枪”,2008年淄博市开始掀起“环保风暴”。 |
中国马赛克总部基地诞生。
|
2007年12月21日 |
中国马赛克总部基地的落户,为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壮大添新的生力军。 |
12月29日,“南庄陶瓷企业与国内陶瓷产区合作洽谈会”在佛山举行,全国各地十几个新老陶瓷产区的招商团蜂拥而至;禅城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陶瓷产业专项整治工作的决定》,决定整治后只保留25家效益高的品牌陶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
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举行品牌商户签约暨全球招商启动仪式。 |
2007年11月16日 |
佛山陶瓷产业的优化升级又上一个新台阶。 |
11月20日,佛山市禅城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召开陶瓷总部经济调研会议;11月29日,西樵镇党政代表和当地12家陶企的代表一行30余人考察高安,拟建西樵陶瓷工业园。 |
8家陶企落户佛山创意产业园。 |
2007年11月6日 |
|
中国(传统)陶瓷科技发展大会在佛山举行,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一致提出,环保是陶企发展唯一出路;石湾镇拟斥20亿建家居博览城。 |
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破土动工;不久,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模型闪耀亮相。 |
2007年10月前后 |
佛山发展陶瓷产业总部经济从此有了实质性的载体。 |
佛山市各区政府出台新措施,“三个一批”成为陶瓷产业“新政”;环保局、经贸局等部门就佛山陶瓷产业结构调整作了重要批示,市环保局负责人为此强调将在短时间内拿出一份决定陶企生死命运的名单。 |
佛山陶瓷总部经济考察团赴京取经“总部经济”。
定位为“中国陶瓷营销展示总部经济基地”的瓷海国际拉开招商帷幕。 |
2007年8月 |
“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项目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
政府召开产业提升媒体座谈会;佛山陶企组团频繁考察高安投资环境。 |
中国陶瓷城竞标获准开发使用商业用地700亩。 |
2007年7月4日 |
佛山这一国际陶瓷制造基地、集散中心,在产业配套上日渐完善。 |
佛山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通知》,确定陶企分四类改造提升,并提出推动佛山陶瓷产业发展总部经济;《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出台。 |
佛山创意产业园诞生。
佛山陶瓷综合市场开建。 |
2007年3月至4月 |
推进创意产业化,促进产业创意化。
南庄“优二进三”战略发挥重大作用,将带动佛山专业市场业态升级。 |
佛山市委召集多家陶企负责人低调秘密召开陶瓷产业转移提升会议,政府领导首次明确表示大力支持发展陶瓷总部经济,佛山打造总部经济的曙光初露。 |
意美家卫浴陶瓷世界重建后正式投入营运。 |
2007年1月 |
华南地区超大型的首席卫浴陶瓷市场诞生。 |
佛山全面部署和加快推动陶瓷产业的优化升级,1月起开始拆除陶企非法建设的水煤气炉,着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
从政府低调秘密召开产业转移提升会议到中国陶瓷城竞标获许开发700亩商业用地;从瓷海国际高调招商到创意产业园的横空出世;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破土动工到中国马赛克总部基地的诞生;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的封顶到陶企整治持续深化,这些迹象表明,在往昔貌似平静的陶海表面,暗地里却涌动着一股股激流,一场由环保整治作为导火线的战役就要打响,像呼唤污染快快退去一样,陶瓷总部经济也被迫切地呼唤着早早降生。
大上生产线迅速崛起——全国最大产区横空出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建陶行业在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出口贸易等方面作了试探式的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努力,在取得惊人的成就后,建陶产业步入大规模引进生产线的高潮期。90年代初,佛山在原有的陶业基础上,抓住了邓小平南巡后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南国陶都石湾建陶产业发展到饱和状态后,佛山人纷纷到石南大桥另一端的南庄镇“淘金”,近乎全民皆陶的创举让本属南海市管辖的南庄镇迅速崛起,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建陶第一镇”和并入禅城区管辖范围。这一时期,随着陶瓷生产企业的不断壮大,陶机和色釉料等配套产业也因此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综合配套能力的增强进而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及新销售模式的发展。在经济过热、市场一片繁荣的带动下,以佛山为领头羊的中国建陶业终于在1993年登上了世界产量榜首。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研发中心落户佛山为总部经济插上科技之翼
“三高一低”污染泛滥——沦为珠三角环保祸首
佛山全市辖5区,陶企最集中的就是城市核心的禅城区,而核心中的核心是前几年划归禅城区并被誉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镇。南庄这块弹丸之地,几乎在一夜之间冒出了大大小小的陶企200多家,这从产业布局上来看,是极其不合理的,加上中国的技术和管理甚至政府决策都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就在10多年的时间里制造了一个个陶业富豪的同时,也催生了备受诟病的污染问题。2008年伊始,远在东部的全国第二大陶瓷产区山东淄博也开始步佛山的后尘,将所有陶企都列入“整治”的名单。
陶瓷产业耗能超过佛山总耗能20%,却只能创造占全市GDP7%的经济效益,这明显是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在污染问题被“两会”高度关注的情况下,高度密集的佛山陶企还能像多年前那样为“发展经济比环境保护更重要”的谬论理直气壮吗?转移、关闭4/5以上的“三高一低”的陶企所作出的牺牲不值得吗?
进入新千年后,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要将毗邻广州的佛山打造成全省第三大城市,首先是将顺德、南海、三水和高明四个县级市撤市设区,纳入大佛山行政区划;其次提出建立“广佛都市圈”的构想,自2007年的双城地铁工程开建后,这一重大项目得以从理论变成现实。试想,一个曾经进入全国“最具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岂能再充当“世界工厂”、“加工场”等处于低端价值链的角色?岂能再让粉尘废气“大闹天宫”、让污水肆意玷污江河碧水?
节能减排促生产基地转移——孔雀东南西北飞
佛山陶瓷向外扩迁始于2002年新中源陶瓷集团进军西部瓷都夹江。数年前的生产基地扩迁很大程度只是企业发展需要所作的一种战略布局,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迫于各级政府节能减排的环保压力,佛山陶企面临“提升、转移或关停”的抉择,不足一年时间里,数十家大中型陶企纷纷“出走”,而不少陶企则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作为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陶瓷产业本身难避“污染”的黑名,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同样面临粉尘和污水的困扰,因此这些国家几乎不发展陶瓷产业。在我国,随着从紧的信贷政策和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实施,陶瓷行业面临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等的上涨,市场环境也相应变化,消费者更注重具有环保性能产品的消费,整个陶瓷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重新洗牌的时代,陶企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和注重品牌建设,要用全球化视野谋划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佛山陶瓷走发展总部经济之路显得必要和迫切。

环球国际广场——佛山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决心的象征
总部基地应运而生——机遇与挑战并存
早在2002年,各级政府就开始意识到发展总部经济将成为佛山陶瓷新的出路,他们在石南大桥两边的石湾和南庄建成中国陶瓷城和华夏陶瓷博览城。如今,这“双城”将贯连瓷海国际并延伸到季华路尽头的“中国陶瓷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拼接成一个巨大的“L”型陶瓷展销群,陶瓷产业总部集群就这样在一河两岸的“金三角”地带渐渐形成。
作为中国陶瓷产业最强大的产区,打造总部经济所需的诸多条件,佛山基本上都已具备:会展实力(曾举办过10届陶博会)、研发人才(华夏陶瓷研发中心、创意文化产业园、佛山陶瓷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佛山)陶瓷研发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佛山))、完善的产业链(国际一流的陶机、先进的色釉料)、发达的物流和高端的品牌企业(7个中国名牌、6个中国驰名商标)等。当然,涵盖中国陶瓷城(一期和二期)、华夏陶瓷城、瓷海国际、中国马赛克城、佛山市(国际)陶瓷展览中心、石湾卫浴城、意美家陶瓷卫浴世界和佛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数十家本土陶企等多家实体在内的总部基地将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商贸平台,各实体将利用错位经营的方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和服务一流的产业集群效应。可见,佛山是全国唯一有条件和实力发展陶瓷产业总部经济的城市。
现在的意大利、西班牙两大建陶强国,20年前充其量不过是生产大国,当社会转型和世界建陶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时,他们将“建陶大国”之美誉“馈赠”给了有着丰富资源的中国(佛山代表中国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意、西两国充分调配各类资源和优势,灵活地将研发、生产、物流、营销、金融等各大服务要素“链接”起来,发展无形的总部经济,从而让自己坐上世界建陶的头把交椅,成为赫赫有名的建陶强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陶产区,佛山理应在做大的基础上争取做强,而发展总部经济则是最理想的方式。
在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招商会议上,冠军、蒙娜丽莎、TOTO和Powergres等国内外著名陶企纷纷签约落户,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何新明在会上强调,发展总部经济的前提是在留住本地知名陶企总部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全国各产区陶企将总部设在佛山、吸引国际陶瓷品牌进驻佛山,使佛山成为陶瓷总部的聚集地和全球陶瓷产业的核心。当第一缕曙光即将在我们眼前出现时,不少人也开始为陶都未来的命运担忧:生产基地外迁了,佛山陶瓷产业可避空心化?确实,随着生产基地的外迁,佛山陶瓷的很多配套产业也在酝酿迁移,陶瓷配套产业的异动拉响了佛山陶瓷产业“空心化”危机的警报。对此,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也表露出忧虑,他认为,高端人才是佛山发展总部经济以及陶瓷服务业的最稀缺资源,目前佛山的整体城市建设尤其是总部基地所在的南庄和石湾,缺乏浓厚的商贸气氛;生产基地的外迁在3~5年后不可避免导致佛山陶业“空心”,但他同时肯定这对佛山陶瓷来说也是一次重生的契机,外迁腾出的大量土地可以为佛山发展城市型产业及陶瓷服务业提供空间。此外,尹虹提议可借助高端的会展推动总部经济,“佛山陶瓷会展应该用国际化的宽广眼光,打造世界级的陶瓷展会,可借用广州的场馆设施、大都会的吸引力等资源。”
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多次强调,“总部经济”的成功与否是检验佛山陶瓷行业调整提升成败的标志。建设这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协会、企业等主体通力合作,有必要在巩固“佛山陶瓷”区域品牌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狠抓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巩固陶瓷营销、物流、信息中心地位,同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以及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等,确保若干年之后佛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陶都”。

华夏陶瓷博览城——中国陶企总部最密集的地方
总部经济效应产生——“佛山陶瓷”成为国际品牌
中央和省市各级的领导都表示,珠三角已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像深圳珠宝首饰、佛山陶瓷、阳江刀剪、中山灯饰等。京、沪、港发展总部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总部经济是这些特色产业借助原有的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国际品牌的最佳途径。发展总部经济究竟有什么前景呢?“总部经济”的第一提出人赵弘认为可以从如下两点得到体现:从微观层面看,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配置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从宏观层面看,可促进各大中心城市实现建立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基础上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佛山在陶瓷行业里打造产业总部基地,这种高屋建瓴的定位迎合了政府的产业导向,同时为陶企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平台。正如总部经济发展专家、国务院发展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冯苏宝主任考察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时说的,“佛山发展陶瓷产业总部经济是新经济模式与优势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必将成为佛山及至中国陶瓷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陶瓷总部基地的建立会带动与其紧密关联的产业的发展,其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不但扩大了佛山经济的总量,而且提升第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同时产生消费带动效应、社会资本效应和税收效应等。在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品牌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只有打造总部经济,“佛山陶瓷”才可能借大生强铸成响当当的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