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近来有消息称,从4月1日起,广东佛山不少陶瓷企业的墙地砖市场价格上扬,幅度在8%-10%。同时,佛山墙地砖不仅内销的价格有所上扬,出口产品的价格也在攀升之中。据悉,此次出现的墙地砖价格上扬,是由一些大型陶瓷企业率先而为的。
自去年以来,我国陶瓷业就面临着一系列的成本上升考验,从原燃材料、化工釉料、包装物、运费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涨价,使陶瓷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幅度超过15%,但陶瓷产品价格却依旧岿然不动,没能“水涨船高”,接踵而至的上游产业链产品价格上涨不断蚕食着陶瓷企业本就日渐缩水的利润空间,留给陶瓷企业太多的无奈和一声叹息。利润空间的缩水,利润率的降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后劲。陶瓷产品,究竟怎么啦?
成本上升,有些人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清理掉一些“枯枝败叶”,但实际情形却有悖于愿望,“洗牌”的局面没能如约而至,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依旧在价格绞杀战中延续着昨天的强颜欢笑,陶瓷业依旧吞咽着自酿的苦酒。也有人在看到成本上涨、产品价格却无动于衷之后,无奈地认为陶瓷企业还需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降低消耗来化解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和困境,臣服于成本上涨的压力之下。也有少数陶瓷企业小心翼翼、试探性地提升了部分产品的售价,察颜观色市场的反映,却因市场竞争的压力,不能或是不敢全方位地提升产品价格。因为在纷繁复杂的陶瓷市场竞争中,谁若触动价格这根最为敏感的市场神经,谁都会思量再三。勇气驱使下的果断决策,有时会成为众矢之的,招来灭顶之灾。因此,许多陶瓷企业没有勇气和信心来扛鼎“涨价”这杆大旗。
多年以来,国内陶瓷市场的多元化格局,成就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同质化的模仿竞争,又使得绝大部分陶瓷产品趋同和均好。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很大,而价格作为购买行为的主要决策指标,是其他产品要素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每一家陶瓷企业对于产品价格的上调都是慎之又慎,因为有些时候,先人一步会成为先进,但亦有成为先烈的可能。所以,陶瓷企业似乎习惯了或者说是屈服了成本上涨的现实,敢怒敢言却就是不敢实施上调产品价格的行为,或是强化管理消化,或是开发创新回避,或是降低利润承受,或是压产限产转移,但所有这些,究竟谁能破解成本上涨给出的市场竞争博弈难题?
可以说,佛山部分陶瓷企业做出的价格上调行为,是无奈之举。价格上扬不是转嫁给消费者,而是保持企业相应的利润空间,保持企业持续的“造血”功能和机能不至衰竭,保证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精气神,但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先进”与“先烈”有时只有一步之隔。但迫于成本上涨与企业发展的双重压力,企业无奈地选择了上调价格,可以理解,但能否被市场接受,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换个角度讲,上调产品价格,也属于明智选择。成本的刚性上涨理应在产品价格上有所体现,但陶瓷产品价格多年来未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市场竞争陷入价格战的漩涡而令陶瓷企业无法自拔。产品供大于求、结构不尽合理是一方面,相互模仿造成大量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相互倾轧,竟相压价是另一方面,陶瓷企业缺乏理性自律,盲目的价格比低竞争更是重要的一方面。上调产品价格,是突破自我的表现,是勇气和信心的见证,但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市场丢失、销售降低等风险。不管是提速行业洗牌,还是增厚企业的利润空间,抑或是给日趋走低的陶瓷业价格竞争一个突围的外力、瓦解的“蚁穴”,在陶瓷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与挑战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之下,部分陶瓷企业弹响的有悖世俗的产品价格上扬的音符,或许会成为陶瓷业走向持续和谐发展,迈向陶瓷强国的序曲和前奏。
我们衷心希望是这样。(冀唐)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