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2006-07-12
来源:《陶瓷信息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2355
——再说一次新科迪
6月15日夜晚,我还在杭州出差,接到一个来自佛山的电话:新科迪垮了,新科迪崩盘了,厂子被封了,围聚着很多工人和供应商,老板跑掉了
我当时心里很难过,感到很遗憾!
我当时感到这种局面对于新科迪的梁老板来说简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可能是天意,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按照惯例,梁老板将从此在行业里消失,难觅踪影。
17日下午,我说不清是怀着凭吊还是什么样的心情特意来到了石湾新科迪陶瓷有限公司。原以为只剩下封门之后冷冷清清的厂房,想不到大门口和展厅内仍挤满了等候发工资的工人,人声嘈杂,一片乱哄哄的景象。
这两年来,佛山倒了不少企业,也跑了不少老板,其中还包括被评为"十大风云企业"之一的雁牌陶瓷和班力德陶瓷,此外还有凯诗、圣罗兰、迪凯门等。但知名度都没有新科迪高,规模也没有新科迪大,新科迪是有8条生产线的民营企业。
我在展厅和几位工人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于工资的发放还是有信心的,其中一位河南雷先生和湖南张先生是拼图车间的骨干、吃技术饭的,近乎白领。我问他们新科迪垮台是怎么回事?导火线是谁?你们怎么看这件事?
看来他们两个很合得来,看法完全一致。他们告诉我:梁老板对于这场风暴是没有准备的,他应该来不及卷款而逃,他14日上午还在上班,15日上午就爆发了矛盾,梁老板真的很惨,才30多岁,就被迫跑掉了,这一跑就很难重现江湖了,本来他还可以再干几十年!
他们告诉我:工人的工资从3月份就没有发了,工人不安心,厂方就出告示说6月7日发清3月份的工资,6月底发4月份甚至5月份的工资,梁老板亲自签了名。梁老板为人很实在,大家还是很相信他的,但是银行因为新科迪欠款,冻结了新科迪的账户,因此新科迪无法兑现发放工资的诺言,工人去找厂部,厂部只好说放假,一放假工人就觉得不妙了,于是汇聚起来找劳动部门,劳动部门一出来干预,矛盾就全面爆发出来了。
看来这两个人很实在,他们告诉我,也有的工人和他们的意见相反,认为老板是存心卷款而逃的,是有准备的。
我是最早报道新科迪的记者,对新科迪有更多一点的了解,我不喜欢赶热闹,大家都来写它好的时候,我就不怎么写了。这一篇文章,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篇报道新科迪的文章。
回顾新科迪从创业到发展直至倒闭的历程,也许能让人从中悟出点什么。以下是新科迪走过的路程:
从创业到辉煌
梁老板29岁任南海西樵樵南陶瓷有限公司的老总,樵南厂当时是西樵最大的陶瓷厂之一,和樵东(蒙娜丽莎)一样的规模。梁老板当时是陶瓷行业最年轻的老总,人也长得很帅。
后来石湾凤凰路的南方陶瓷厂倒闭了,一年多后,梁老板于1998年租赁了这个厂,从砖坯和耐磨砖做起。我当时到处去陶瓷厂看行情,看到新科迪起步很低很低,连门牌都没有挂,只在展厅里放了几块耐磨砖而已,很脏很乱的样子。
2000年4月份我认识梁老板的时候,新科迪已经做抛光砖了,其中净色抛光砖做得比较漂亮,后来不断地丰富,可以说这是新科迪历史上的一个靓点,这时候的新科迪不仅做了门牌,还导入了VI,形象大变了,5月份我为新科迪发了第一篇宣传文章。
直到2003年,新科迪一直在发展,展厅越做越大,产品规格越做越大,也越来越丰富,又买下了三水的陶瓷厂,在规模上跨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年销售额近3亿元。
内部矛盾和决策失误
当新科迪一路发展的时候,内部矛盾也越积越深,经常思路不一致,两个股东退股抽走了一大笔资金,在这个时候,如能审时度势,新科迪仍然是一个有希望的企业,但这个时候新科迪不是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反而大干快上,又上了瓷片生产线,新科迪向以生产抛光砖为主,做瓷片从设备到技术都不适应,而在这之前新科迪已推出了梦特娇仿古砖,但搞得并不成功。然而,新科迪没有汲取这个教训,结果又亏了几千万,遭受了致命的挫折。
在这紧要关头,仿佛是天意,新科迪又失去了"外交家",银行无情地抽走了上千万的贷款。在3次打击以后,新科迪再也难以支撑了。
苦撑危局,力求生存
2005年以后,新科迪的败相逐渐显露,管理人员的工资、货款都大成问题,三水和石湾两个厂各开一条生产线。2005年年底梁老板对我说:明年准备"重上井冈山"。
2006年梁老板为了新科迪的生存竭尽全力,直到崩盘的前一天为止。他才30多岁,身材魁梧,但一年工夫头发就白了,可见他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崩盘前两个月,他曾经同一位很有实力的老板洽谈合作,拟双方共同经营新科迪。好不容易把条件说好了,但仿佛是天意,对方又发现了一个更好的项目,于是又去洽谈另外一个项目,并丢下一句话:谈不好再与你合作。可是,偏偏又与人家谈好了。
后来,另外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也来与梁老板洽谈合作,可惜梁老板开始没有快刀斩乱麻,一心想谈一个好价格,直到发现谈不拢以后重新再谈时,只能全盘接受了对方的条件。这是梁老板又一个较明显的失误之处。
不过,这些条件还算不错,预计可以让新科迪度过危机、重现生机。可惜还来不及实行,一场"海啸"就爆发了!而在此之前,他在洽谈合作的时候曾多次表示:"只要新科迪能够度过危机、生存下去就行,谁来操盘,谁占多少股份都不成问题"。
这是何等的决心,何等的凄苦!以至于人家一听就接受了。由此可见,梁老板是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的,因此,也估计他还难以卷款而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新科迪崩盘的前一段时间,我曾多次和梁老板谈心。
在这个时候,由于梦特娇仿古砖品牌涉嫌侵权,被人告上法庭,公众媒体以及个别行业媒体都纷纷报道,又给梁老板造成不少麻烦,一个新华社记者还给我也打了半个多小时长途电话了解情况,可见梁老板是多么难以应付。
梁老板虽然头发白了,可是我没有听他叹过气,没有听过他抱怨谁,但他说了媒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说好说坏都是媒体,他说他怕了媒体。
他说大家对他是认可的,但对他的企业是不认可的。
这话真不假,我认识他这么多年,没见过也没听过他做过不地道的事情。一个大经销商对我说过,她代理新科迪的瓷砖销售,主要是觉得梁老板为人不错,而不是因为他的产品和品牌。
梁老板还几次跟我说过,他过去怕企业出"老鼠",出"蛀虫",不敢放手用外人,他在最后的阶段则到处谋求人才,想放权让利,用新的人才架构和分配体制去运作,可惜来不及了。
熟悉新科迪的人知道,这是一个家族式的企业,重要位置都是亲戚,缺少人才。
最重要的是,梁老板还几次有意无意地对我说过:办企业不一定要赚很多钱,只要能生存,有钱赚就行。
新科迪崩盘后我才醒悟:这是怎样的沉痛总结!
他应该后悔不该上仿古砖,更不该上瓷片!也不该玩虚了、走快了。
他可能还会后悔最后一次合作的事,不该把价格抬高了,耽误了时机。
老子的《道德经》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梁老板可能没有读过《道德经》,但是他也悟出了这个道理,可是代价太大了!我希望现在的老板能通过学习而不是通过实践来悟出这个道理。
写完这篇文章以后,笔者忽然发现,这可能是一篇颇不受欢迎的文章。从梁老板到供应商直至媒体、银行都可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字。笔者斟酌再三,觉得仍应实话实说,只要对得起文人的良心和社会责任心,受到非议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编后:家族式的企业使得新科迪公司弊端重重,以致无法做大做强并为其失败埋下了隐患。这是新科迪员工和了解新科迪的人议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可以说是共识。但这个问题也有两重性。专家们认为:可以搞家族式的企业,但不能搞家族式的管理;可以贤亲并举,靠亲人维持稳定、靠贤人保持发展。老板和企业的关系是父子关系,为了企业可以不顾一切;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是保姆关系,待遇不好他就不干了。所以不能把家族式的企业简单化。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规范,职业经理人也有许多问题,企业在小规模的时候,家族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兴于人才,败于投资。新科迪上仿古砖特别是上瓷片成了其由盛而衰的转折。投资是十分慎重的一个问题,发展要适应企业内在驱动力的需要。新科迪决策人在设备技术不成熟,资金流大减的情况下一厢情愿上马瓷片,导致了千古遗恨,应该成为一个有益的教训。 新科迪陷于困境后,希望通过合作来挽救败局。这是一种可行的途径,现在和今后可能还有些企业会走这样的路,但是,他们又希望有更好的合作条件,总是想用原来的筹码来谈判,结果一次比一次更被动。其实,到了这个地步,真的由不了你。就算条件不对等也要准备接受这种无奈的事实,要不然,后来的日子更难过。 梁老板虽然不是虽败犹荣,但在一定范围来讲,他还算磊落和无愧的。他如果要卷款而走,不是没有机会,甚至可能把新合作伙伴的钱拿走。可是他一直到最后一天还在力求把企业救出来,真的是屡败屡战,顽强不屈。假如真能把企业救出来的话,债务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社会对于这样失败的角色要有包容和理解,要洞察他们是不是存心卷款坑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尘泥犹护花。”新科迪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不能任其混混沌沌的一晃而过,应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走好自己的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