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观点】田晓草:多点先见之明 少点亡羊补牢

【观点】田晓草:多点先见之明 少点亡羊补牢

2014-06-15 来源:《陶城报》 责任编辑: 阅读:1663
0

    最近,天干物燥,陶瓷行业处于集体焦虑之中。

  气温高升,市场如期迎来淡季,下半年势头更不被看好;人力、生产、租金成本依旧与日俱增,瓷砖价格却难涨。更闹心的是,环保大棒之下,产区政府开始对陶企“宣战”,产区居民大有不驱除陶企不罢休的架势(6月10号,有微信公众平台转载羊城晚报6月9日的文章,《“雾都”肇庆通牒式转型 肇庆陶瓷面临有史以来最大挑战》,并增加大标题《陶瓷,请滚出肇庆》,触目惊心)。而环保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阻碍行业发展的问题,协会和陶瓷企业能做的,唯有“上书”、“抗议”,有一定收效,却依旧声势微弱。

  无论是“上书”还是“抗议”,都是亡羊补牢的行为,且这种寄望于外界变化来适应自身发展的做法,能否将漏洞补上,还有待商榷。

  非常赞同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的观点,陶瓷企业各种抱怨、担忧、恐惧都是无济于事的,应该联合起来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用集体的智慧和技术方案去攻克难关,达到标准要求。

  虽太强陶企所难,但对于陶企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无论是陶瓷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想要长久做下去,必须持续做一件事,那就是,优化自身。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能做的就是优化、优化、再优化。

  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具有太多不可预见性,但环保的大棒要打到陶瓷企业头上,这应是行业早应预见到的。从其他国家工业发展及环保治理的历程,就可以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经济发展之后,就会去寻求舒适宜居的环境,这是人类的共性,不会因国别而异。

  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柏林是欧洲最大工业中心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柏林也因急于发展经济,而造成环境恶化,联邦政府除了创设专门的环境研究和信息搜集部门之外,还着手颁布相关法律,强制进行环保整治。并且专门组织直属于联邦政府管理的环保警察,进行监督和管理。

  而作为近代工业城市典型代表的英国伦敦,也曾因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阵痛,而狠下决心,大力治污。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伦敦开始推广电力和天然气的使用,将重工业和发电厂等煤烟污染大户迁出市区;1968年,英国政府颁布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以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政府出台了《控制公害法》,设置囊括空气、土地以及水源等多领域的保护条款,并规定了工业燃料的含硫上限……

  欧洲国家,虽与我们山长水远,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需借之。

  中国建陶行业突飞猛进发展了那么几十年,大家习惯于埋头苦干,走出国门,到国外转悠的人不少,抬头看路、并真正看出门道者真心不多。

  咱们总理现在喊出的“向污染宣战”,与德国总理当年喊出的“还柏林一片蓝天”,措辞不一,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要找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的过程中,对于财政贡献不大、游兵散勇一样四处打游击,且排放出看得见的烟雾、粉尘、污水的陶企,会成为重点整治对象,也在情理之中。

  有行业人士抱屈,说国家对陶瓷企业太严苛,部分大众媒体不明真相瞎起哄。无论怎样,对于企业的环保要求会提高,这是主旋律。

  当然,也有陶企老板说,反正做了这么多年,钱也赚得差不多了,被政府逼得实在没办法,那就退休不干。这种逃避者,又另当别论。想要继续存活下去,真正要做“百年”的企业,当打起精神,想想怎样应对行业发展新拐点上的拦路虎。

  有企业的人算过一笔账,说仅煤改气的锅炉改造,小线要100多万,大线要上千万。实现煤改气之后,每平方米成本会上涨4-5元。也就是说,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会明显削弱。在竞争激烈,生意越来越难做的时期,成本涨幅如此之大,对于有些陶企来讲,确是灾难。

  但有句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反过来,有人会败在史无前例的环保重压之下,相信也有有远见者,能够洞悉未来,找到新的发展模式,绝地反弹。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