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这几年中国消费者在海外购物颇为流行。从香港到美国再到欧洲,LV、PRADA、GUCCI等奢侈品店门口经常会看到中国人排起的长龙。每到打折季,这些店里更是一番车水马龙,人流如鲫。很多店面要么在醒目的位置贴着银联的标志,要么标明“可以讲中文”,瑞士的一个名表店集中区则干脆贴上了品牌的汉字广告,这种景象已经持续了一些年头,也曾经激起了各种各样的讨论,比如有人建议中国相关部门降低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关税等相关税费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有人认为境外近乎疯狂的奢侈品购买潮是中国两极分化的表现之一,也有人在努力论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日本人也在上演类似的故事,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中国人确实有钱了”。
中国人确实比以前有钱了,无论是总数还是人均。但这无疑不是海外疯狂购物潮的唯一原因,因为类似的抢购一般的购物场景不仅是发生在奢侈品店里,还发生在奶粉、日用品等其他产品类别上,还有就是同时悄然兴起和壮大的“代购”人群。那么,是哪些原因培育了日益壮大的海外中国消费者群呢?
首先,是越来越多的“有钱人”走出海外去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者。当然,也有一种统计数据表明,在海外购买奢侈品的中国消费者中,70%以上的消费者并不是中国的富人,其中的大多数人相当于中产阶级的水平。“崇洋媚外”也好,“面子消费”也罢,他们是构筑这道风景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伴随着海外旅游的门槛越来越低,不少中国人出于某种特别的原因走出海外购买某些商品,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奶粉族”。每当有大批中国游客空降海外某个城市时,当地就很容易出现部分超市奶粉每日都会断货的情景。当然,部分原因是老外的脑袋比较机械,即使那几天销售出奇的好,他们也不会临时调高进货量。这种独特风景的形成,更多地是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很多其他的婴幼儿用品上,比如婴幼儿药品。
有一个事实同时让人费解,我们在海外购买的东西,不少是Made in China出口转内销的,但他们在境外的价格实实在在地比中国大陆更便宜,而且有时实际上或者给人心理上感觉质量更好一些。对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郎咸平先生的解释是我们的企业税负太重了,所以只能最终抬高终端市场的价格。笔者认为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同样的产品,中国企业在中国大陆的营销成本总体上高于国外市场,因为国外的市场是消费者导向的,国内的市场是渠道导向的。消费者在整个食物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不得不为所有的成本最终买单。
在这些买遍世界的中国消费者风光无限的背后,也隐含了太多无奈的成分,只是我们可能不愿承认而已。究其原因,或者是我们太缺乏奢侈品品牌和消费奢侈品的经验,或者是我们离“消费者就是上帝”的日子还有不小的距离。
我们也很想拥有自己的令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品牌,也很想做一回上帝般的消费者。
不知在何时?(文/微语)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