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近日和一位生产设备企业的朋友聊天,酒至酣处不禁吐真言,叹曰:“整天说着什么大国、崛起,如今连一根轴承还要从日本进口。”回顾建陶行业的现状,喷墨技术渐渐流行,不但喷头设备的研发遥遥无日,国产墨水的推广也是艰辛备尝。众多看起来庞大的工业,在细枝末节处稍加审视都令人难以心安。谈及工业的发育,似乎国人历来就不如欧洲一般严谨,不如日本人一般自律,甚至连有着语言优势的印度人都要后来居上了。
某些方面,我们历来是“抓大放小”的,比如大至国家的GDP体量,小到企业的发展规模,我们都宁愿沉浸在“庞大”的幻想上,却罔顾其已经开始变得臃肿。我们乐于相信自己在快速发展,却对最小的零部件生产工艺无可奈何。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之后说道:我相信,自己这一小步,将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也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所在之地并非是“大”,而恰恰在于“小”。很多时候,小体现出的是一种态度的严谨,一种对细部的把握。
如今,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制造行业的共识。建材业历来背负粗放增长的包袱,在这一轮集约化转型过程中更是倍显瞩目。如何实现行业“瘦身”,其实并非短期硬性指标的要求所能达到。过于严厉的政策压制,反而会导致行业休克,许多之前积累的努力亦将付诸流水。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是疏导——尤其是令从业人员意识到集约化增长的好处所在。
许多业内人士都期待着革命性的改变。转型升级被看成一种无可避免的命运,企业自身要么被动地接受,要么是对未来报以侥幸心理。须知行业的转型,首先即期待企业的升级,在于所有业内同仁主动探索更优化的商业模式、更有效率的赢利方式。一些革命性的产品样式出现了,比如智能卫浴产品重新定义卫浴空间;一些革命性的销售渠道出现了,比如电商平台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乐观于这些全新的变化,却对一些细节问题选择习惯性忽视。长期如是,导致行业配套难以健全,同质竞争日趋惨烈,行规制度缺乏威信。在遭遇挫折之前,我们保持着对大体的乐观,经营方式上则“此处荒,迁其民与彼处”的逐水草而居的粗放办法。建陶群雄在把抛光砖推向微利时代之后,又重新以同样的思路运作起抛釉砖、微晶石等其它产品,使得整个行业难以取得什么卓有成效的创新,进入门槛却越来越低……
再者,我们倡导集约化的发展,那么对于怎么经营市场的态度亦将由此改变。只有把市场做细,创造出更多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消化产能、提高整个行业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比如在一部分人探索智能产品的蓝海时,旧有市场还有哪些未被激活的增长点?产业链及配套还能提供哪些更完善的服务?一些针对诸如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消费群体究竟有无开发潜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仍旧亟待解决。少数人改变世界,多数人却需要使原先就存在的一切更加完善。换个角度看,无论新的市场蓝海抑或基础生产的完善,无不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在此两种思路又体现出一种奇妙的一致性:即只有为人类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行业的价值才能得到肯定,而行业中的个体所付出的劳动才能产生意义。
工业之道在与严谨,至于其最终输出多大价值则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重结果、轻过程的态度扭曲了从业人员对于工作的态度,整个行业亦从有机的、可塑性强的产业链条,变成静态的、只输出产品的加工机器,所有从业人员的劳动价值亦因此大打折扣。荀子有云:不全不粹之不为美。换句话讲,只有把功夫做到细处,才能对行业转型升级、摆脱恶性竞争产生积极的意义。(文/申长伟)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