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去年以来,我所居住的北京市通州区有一些新的变化,那就是自发的“马路市场”越发兴盛与繁荣了。最初这些市场仅仅是晚上才有,且规模有限,而现在不仅成为常态化存在,而且规模扩大到一发不可收拾。
“马路市场”很热闹,百姓也很喜欢,屡屡前来“查抄”的城管们最终也就无可奈何了。这里几乎应有尽有,但大部分品质不高,价格实惠。马路市场霸占了众多服装、皮鞋、饰品专卖店前的大片空地,专卖店里冷冷清清,外边则人声鼎沸,不禁让人担心,这些实体专卖店还能够撑多久?
导致这类市场不断扩散的原因不外乎有三个,一是失业或无业人员的增加,二是普通白领收入的停滞,三是市民消费能力的衰减。过去几年,无论媒体还是政府,都在呼喊掘金“消费升级”,而现在实际的状况很可能是普通人群都在缩减消费支出,或者他们纷纷选择一个交易成本更低的渠道进行消费。
实际上,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升级已经越来越缺乏想象力,消费渠道的变幻倒是蔚为壮观。在消费者开支缩减的情况下,实体零售企业的压力在不断增大。想必苏宁、国美甚至沃尔玛等连锁企业以及传统百货业已经感受到客流的变化。从实体零售流失的消费者迅速转向网购,甚至是马路市场。电商+快递正在试图解决人们的所有需求。
8月底,零售业上市公司中报出炉,北京三成主要百货业销售呈负增长。太平洋百货去年已经撤出了北京,而前段时间更传言家乐福要出清中国资产。笔者曾经仔细比较过家乐福与沃尔玛两家连锁卖场的价格,总体上讲北京的部分门店而言,家乐福的价格低于沃尔玛,当然低价的背后有着高额的渠道费。但面对扁平的电商市场,这样的模式很难有前途。从全球来讲,沃尔玛、家乐福称雄的时代也许已经过去。
十一黄金周,到香港的内地旅游者消费同比下降了25%,从原来抢购奢侈品转到了抢购大众消费品。在内地,商家们却变聪明了,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国庆黄金周的销售价格很多不仅没有促销,反而选择了提价。大家总算可以共同“休息一下”。
最近,办公室里在激烈讨论中产阶级的标准,发现以目前的消费水平,即使年薪一二十万在北京也只能算是社会底层了。大家的结论是,至少要有一套全款的房子,再拥有每年三五十万的年薪,这立刻让大家很沮丧。看来要继续遏制消费欲望。
在经济慢增长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消费方式,还是零售业的渠道都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必须适应这种新的消费环境,把握好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趋势。而要真正通过消费升级去刺激经济,在没有切实为中产阶级减负,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的完善之前,仅仅是一个愿景罢了。好消息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本月出台。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