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大谈文化,什么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文化强镇,到企业层面,便成了文化强企。为什么“文化”在这两年这么吃香?这是过去不曾有过的,“文化”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似乎有点受宠若惊。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就像一辆加满了汽油的汽车,大干快上发展经济。经过30年的加速,经济的确发展起来了,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在这场加速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等,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尤其是一切向“钱”看的发展导向,让社会的普世价值发生了错位、扭曲,在各种利益团体的博弈中,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像汽车发动机漏了机油一样。
美国德士龙润滑油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语:“润滑整个世界。”汽车为避免活塞和汽缸之间、主轴和轴瓦之间发生快速摩擦而高温损坏,就需要及时添加机油,使这些零部件之间建立一层足够厚度的油膜,来使摩擦面分开,最终达到减少摩擦的作用;社会犹如一辆庞大的机器,在构建和谐社会、重建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文化犹如“机油”,通过文化来加强社会和谐性,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就很有必要,也很及时。通过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添加“机油”,可以减少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发展所积累的经济基础,使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来添加更多、更高品质的“机油”,支撑起全社会的文化建设。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东西?笔者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如名胜古迹:古墓、古陶器、古建筑、古字画、古雕塑、古寺庙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便是物质文化;而如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思想、思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意识、理念等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凭理解、感觉、认同的东西,就是精神文化。
就经营企业而言,如同开汽车,要想汽车开动起来,就得有汽油;要想汽车跑得远,就需要加满油箱的汽油,还少不了中途再加油。油箱没有了汽油,既便豪华、名贵的汽车也无法开动起来;现金流就是企业的“汽油”,财务帐户上没有了现金流,不论大小企业都无法运作起来,甚至面临“抛锚”的危机;浩气当下不少企业运作不下去,甚至关门倒闭,便是“空了油箱”又一时无法加到“汽油”的缘故。汽油是驾驶汽车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同样,现金流也是驾驭企业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
有一般汽车常识的人都知道,驾驶一辆汽车,除了汽油,机油更是不可或缺。机油是汽车发动机的润滑油,对发动机起到润滑、耐磨、减震、减少腐蚀、清洁保养、冷却密封等作用。没有机油,发动机就无法使用,就如同心脏没有了血液。发动机内有很多汽车配件在运行时产生摩擦,长时间的、快速的摩擦可使发动机内部产生高达400-600度的高温。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的机油质量就是决定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合格的机油是选择的重要因素。要想汽车寿命长,汽车心脏部位的发动机就得有一定标准的机油,使用好的机油,同时要及时更换。笔者一辆97款S320型号奔驰,开了14年超过30万公里,可以说是老奔了,但至今仍然完好,除德国制造的品质过硬外,关键是14年来使用的都是上等的金美乎机油,而且,每跑10000公里就更换一次新的机油。
相对企业而言,文化便是企业的“机油”,是企业的“润滑油”。“机油”并非一成不变,如同汽车跑了一定公里数更换机油一样,企业要想经营长久,打造百年企业,就需要持续的文化建设与推动,不断地进行文化传播与创新,从而铸就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机油是汽车寿命长的基础,那么,文化则是企业长寿的滋润剂。好的文化就如同汽车发动机中好的机油,因此,企业文化要不断地培育、建设、检讨与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将有助于企业营造和谐、团结、健康、向上的积极氛围,提升其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减少或避免官僚腐败、减少内部矛盾、让与企业经营理念相违背的不良风气没有生存空间。
汽油、机油是司机驾驶汽车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样,现金流、利润、文化是经营者驾驭企业的必要条件。没有汽油,汽车无法开动,机油便在发动机中处于静止状态;没有现金流,就无从谈及企业文化,既便有这方面的意识,在谈企业文化时也是底气不足、腰干直不起来的;没有企业文化,企业也许短期可以攒赚,但无法长期赢利。故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很重要,经营企业不能顾此失彼。
企业要快速发展,就要像加满了汽油的汽车,有足够的现金流和持续赢利的能力;企业要经营长久,就要像汽车发动中的机油,要有全体干部员工认同并践行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给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企业长命百岁的基石。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