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日前,笔者随摩德娜陶机公司总经理管火金走访了几间陶瓷产业链上游企业,拜访了南海金刚的王志良销售总经理、远泰制釉的巫汉生总经理、中鹏窑炉公司的万鹏董事长等。
摩德娜公司的管总说,今年,他成了南航和国航的铁杆VIP乘客,空中里程已经达到了十六万公里之多;为了国内和国外的窑炉客户,经常“打飞的”做“空中飞人”。经常是上午还在佛山的公司开会,晚上接到客户要求面谈合同的电话,连夜出发,不敢耽误合同的洽谈。
南海金刚的王总表示,今年下半年,新上窑炉的辊棒订单明显减少。某些大型窑炉公司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新窑辊棒订货,而对比以往,这些公司往往每月新窑数量在十几条左右。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已经引起陶瓷产业链上很多企业老总的关注。
新增产能的量以及陶瓷厂新上线的热情,都已经跌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
“陶瓷厂库存积压非常严重!”———这句话从几个老总的嘴里不约而同地说出来。他们反映,产品积压和停线最严重的,当属四川夹江陶瓷产区;其次是山东淄博和辽宁法库;稍微好些的是江西的高安陶瓷产区;比较好的———众口一词地推选福建陶瓷产区。至于广东陶瓷产区,则冷暖不一。
笔者从几个老总的谈话和交流中,感觉到了以下的一些规律:
一是在陶企品牌竞争中“马太效应”明显。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一线和部分二线品牌企业,明显受大市场环境的影响比三线品牌少得多!特别是在工程订单的竞争中,建筑和施工方往往更青睐品牌陶瓷企业,唯一的要求是“今年对品牌企业的杀价和压款也非常严重!”但是,往往在品牌陶企适度降价后,施工方会选择品牌企业的产品。珠海白兔是国内外墙砖响当当的品牌,公司技术老总李双胜是笔者的老友,笔者留他在佛山吃饭住一晚都没有时间,“公司业务太忙,订单都接到三个月以后了”。
二是“土豆效应”非常明显———广东清远产区的砖坯企业,没有一条线停产的;河南内黄的陶瓷企业,今年反而有不少上新线;福建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陶企,春节也没有休息!你说怪矣不怪?这些“四线”品牌企业的特征之一是“接地气”———产品价格便宜之中,往往产品质量也和二线品牌企业的花色品种接近;然后就是运输距离短。这二个特征保证了他们的生命线。农村乡镇市场的火爆,看来不受房地产政策的影响。
当然,行业整体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了:产品库存爆满,现金流岌岌可危(供应商超过九个月难拿货款),生产线停产60%以上,具有这三个特征的陶企不在少数。
活跃的一线品牌和默默无闻的四线陶企,往往可以开足马力;而饱受市场夹击的是三线品牌和部分的二线品牌企业。这也许是进入秋季2012年9月份,陶企的大概现状。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