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自打怀远门附近的古玩市场成立,每逢节假日,便有人出售“百年古瓷”。
然而,有读者反映,这里的“古瓷”不少都是用特殊的方法做旧的。
暗访:三千元是“真品”
2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这条交易颇为热闹的马路古玩市场。逛了一会儿,便有一个操南方口音的商贩招呼记者:“兄弟,看看瓷器?我的这些瓷器可都是从家乡带来的‘老瓷’,绝对的真品!”
记者随意拿起摊上一个彩釉花瓶问:“这是什么时候的?”
商贩赶忙说:“乾隆时期的,要价3000元。兄弟,你要诚心买,价钱好商量。”
“品相太差了,200块吧。”记者试探着还价。可能商贩觉得来了买主,他马上将记者拉到一旁神秘地说:“你跟我走,我拿几件好东西给你看看!”要价:“乾隆”瓶三百元
出了门,记者随商贩七拐八拐来到了附近一家小旅店的二楼。
商贩用钥匙打开一间房门,屋里光线昏暗,堆满大大小小的纸盒箱子。他拆开一个纸盒箱子,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拿出一个瓷瓶:“你刚才看到的那个瓷瓶是民窑烧出来的,所以品相差,这个可是官窑的,冒了好大风险弄到这儿来的。你要有意就好好看看,谈个价。”商贩对这个所谓清乾隆年间的官窑瓷瓶索价6000元。
“你看,这个瓷感觉不比刚才那个强,300元行吗?”记者故意把价格压得很低。
“得,只要你诚心要。”没想到商家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揭秘:做古董盐酸泡
记者找到一位经营古玩多年的行内人士,请他帮忙鉴别那件清乾隆瓷瓶的真伪。
记者叙述完经过,对方肯定地表示,不用看就能猜到那是赝品,因为真正的清代瓶器,价格根本不可能这么低。
这位行内人士向记者揭示了这些所谓“古瓷器”的生产工艺流程:这些所谓出土瓷器,一般都选自南方土窑,其造型比较古朴传统。然后将瓷器浸在盐酸中,待瓷器表面发黄并产生裂缝后,再将瓷器埋入地下。两三个月后,瓷器开始变得灰暗、陈旧……再挖出来,就成了“古瓷”。
专家:古玩店要规范
沈阳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杨静荣教授表示,鉴定一件出土瓷器的真伪,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瓷器上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特殊味道,瓷器埋的时间越久,土腥味越浓。而那些两三个月内伪造出的速成“古瓷器”,就不会有土味。
杨静荣认为,古玩属于特种经营范围,市场需要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并加大力度打击这种商业诈骗行为,阻止假古董流入民间。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