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企到底能做多大
2005-12-15
来源:陶瓷信息 王力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1644
中国建陶业多年来始终割舍不了一种“贪大”的情结:产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一、产品规格居世界第一、企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今年以来,以佛山为代表的建陶企业掀起一轮又一轮扩张高潮,动辄投资数亿元、圈地几千亩、建窑数十条。这种愈演愈烈的建设高潮,在目前我国建陶产量严重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令人不得不关注和怀疑,中国建陶企业,到底能够做多大?
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吹气球”理论,目前陶瓷企业不断扩张的热潮,就如同一个越吹越大的气球。毫不客气地讲,我国陶瓷业、尤其是民营陶瓷业确实有人生存在一种幻想和历史的成功经验当中,前两年大上生产线,结果都是赚钱的多,赔钱的少,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就像一个人,一个企业,气球越吹越大,始终侥幸地认为还可以吹大,还没有爆,但它总是要爆的,它不可能无限大的。现在陶瓷企业有一种攀比心理,你看我的企业又建了几条窑、产量又增长了多少、展馆又投资了多少。这一次高要、河源、清远、四会等地大上生产线是不是陶瓷业崩盘的时候,谁也不敢说,但是,应该到了经济学中描述的临界点。
佛山陶瓷企业这样一种盲目大上生产线的现象,已经是超出了产品经营的范围,把工厂当作产品来经营,说白了一些企业是在搞房地产,在圈地,最后等土地升值。只不过别人搞的房地产是住房,这些企业搞的房地产是工厂,把工厂当作房地产来做。房地产界已经出现了多个像周正义这样的现象,陶瓷企业还没有出现周正义,因为银行的贷款终究是要还的。如果照这个势头下去,陶业“周正义”也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陶瓷这样一个传统产业,目前来讲,投资几个亿是可以的,但如果几十个亿地投资,就会出现那种情况。只不过目前还没有轮到陶瓷业,因为目前的陶瓷企业还是在做产品,一旦把工厂当作产品的时候,性质就变了,他根本不用考虑产品卖不卖得出去,他会考虑房地产,考虑资本运作,这种企业不是在办工厂,而是在玩空手道。
如果单纯地做瓷砖,这么大的产量出来以后,就算你的售价再低5-10%,但你的成本不会降多少,土地再怎么便宜,水煤桨再怎么廉价,也降不了那么多。为什么还要玩,这些问题都是值得陶瓷企业的每一个老板好好考虑的。现在很多企业的老板都是所谓的双重国籍,护照一大摞,存款放在国外银行、子女全部送到国外去读书或经商,而银行的货款却是越积越多,这种做法,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些其它想法。我想任何一个以振兴民族陶瓷业为已任的企业家,都会考虑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不希望在陶瓷这个领域倒下的,就不会去玩那些惊险而又不切实际的东西,事实上也玩不起。
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在上新的生产线,一窝蜂跟风,而且这些新建的生产线设备造型、工艺布局都更合理,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产量大、成本低,如果那家企业不去更新、不去扩建,似乎就面临淘汰的危机。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有些企业虽然做的大,但给人更多的感觉是一种泡沫经济,陶瓷业需要软着陆, 虽然今天来看一些大企业很成功,但到底有没有泡沫、这个气球到底能吹多大,现在还不能说。百年老店以前是一个口号,现在再仔细地去品味,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需要一步一步去实施的一个事情。从陶瓷业现在非常躁动的这种投资心态看,确实不是一种长久的做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