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博弈绿色建筑标准

博弈绿色建筑标准

2011-12-12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张芙蓉 阅读:1651
0 230

       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一个绿色建筑的认证市场正在中国形成。然而,敏感问题是:应该由谁来主导“绿标”制定权?

       中国建筑节能技术从自愿到强制推广的步伐正在加快。但自2006年绿色建筑国家标准颁布以来的“标准争议”至今悬而未决。最近,伴随重大政策信号的释放,讨论的声音再度密集。

     11月12日, 在第八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上,《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在行业人士的多年推动下,以“每平方米耗电多少”为计量标准的建筑节能新评价体系,正在逐步进入政府决策视野,这或将为今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此前几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首度披露,正在研究绿色建筑国家推广方案: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绿色建筑给予财政补贴(其中对三星级的绿色建筑给予每平方米75元的补助);二是将来如果开征物业税,将对三星级绿色建筑考虑减免;此外,仇保兴还对一些地方政府给绿色建筑开发商赠送容积率的办法表示肯定。

      业内人士表示:仇的上述讲话意味着,“在明年3月份由住建部、科技部、环保部和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举办的绿色建筑大会上,或有重大决策出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则证实:目前住建部确实正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国家绿色建筑行动计划”。 不久前,这份计划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国家发改委转发至各部委及省市。

 

      争议星级认证标准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整个社会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强制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已成大势所趋。然而,自2006年以来,有关绿色建筑节能效果的认证标准却一直争议未决。

     2007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正式启动绿色建筑标准评定工作。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规定,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标准级别;各类建筑项目须经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审定并颁发证书和标识后,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

      据悉,住建部主要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几大技术体系对住宅与公共建筑进行“绿色”考核。业界简称“四节一环保”。

      从2008年开始,住建部逐年审批中国绿色建筑项目。此后3年,通过国家“绿标”认证的项目几乎增长了10倍。至今年10月底,总共已评出268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但业内人士发现,国家“绿标”认证的项目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平衡: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东部四省市“绿标”项目数占比超过60%,仅江苏一省就占了近25%。中西部的“绿标”项目则寥寥无 几。

      据了解,中国绿色建筑星级认证标准体系实质上是借鉴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标准。其英文全称是“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译为“节能环保设计的领导者”。该认证标准目前在全世界商业地产项目中较为流行。

      2005年,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招商地产)开发的深圳泰格公寓,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通过美国LEED认证(银级)项目,从此将LEED绿建认证体系引入中国。截止目前,中国已有175个项目正式获得了美国LEED认证。

      当年,业内人士曾将LEED标准进入中国喻为“狼来了”。也正是出于“中国绿色建筑认证市场恐被抢占”的担忧,在系统内部专家的建议下,住建部“仓促出台”中国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国家标准。但此后,该标准一直饱受业内诟病。

      专家认为,中国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的核心理念体现为“节约”二字,忽视了对“舒适度”和“技术创新”的鼓励引导。“这样理解绿色建筑显然过于狭隘”。

      相比之下,美国LEED认证体系更注重对健康、环保生活理念的引导。比如,除了强调节水、节能外,还鼓励在居室中使用对儿童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等等。“其实是在推广一种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

      此外,如果就“节能效果”而言,我国的星级评价体系也被认为是倾向于鼓励“技术节能”,却忽视“设计节能”。

      例如:一栋建筑如果在规划设计时违反自然光照、通风条件,原本应该南北朝向却建成了东西朝向,将导致建筑“上午遮光”和“下午夕晒”,从而增加能耗。然后再用技术方法,如外遮阳板、LOW-E中空玻璃和空调机等设备,硬把能耗降下来,其结果是“名义节能率很高,但实际节能效果却更差”。

      有业内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目前国内有很多“伪绿色”或“逆绿色”的建筑,都是用“技术堆砌”的方法进行节能降耗。“就相当于对一个已经癌症晚期的患者进行药物化疗”。

 

      谁在主宰“绿标”

      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一个绿色建筑的认证市场正在中国形成。然而,敏感问题是:应该由谁来主导“绿标”制定权?

      据了解,美国LEED认证体系的制定、审核机构由三方组成,分别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美国新城市主义协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审核认证过程中,格外注重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但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制定机构,却囿于政府部门的系统内部专家。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些专家大都出身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属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其知识结构偏重于机电行业,因而在制定绿建评价标准时,“或多或少倾向于对使用空调暖通技术节能的建筑‘加分’”。

      上述知情人表示,尽管美国LEED认证体系的制定者总体上是一个“利益集团”,但会照顾到各方利益的配比和均衡。而中国“绿标”制定群体的最大缺憾,是缺少建筑师、房地产开发商和公众消费者的意见参与。标准制定被一家独断。

       在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秘书长黄俊鹏看来,美国的LEED标准其实是一种“市场工具”。但中国的“绿标”更像是一种“政策工具”。

      恰是借助LEED标准的推广,美国的一些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得以进入中国市场。最典型的是“无水小便池”。由于当年LEED认证体系中有此一项强制内容,中国建材市场又没有该项产品,因而必须要购买国外产品才能通过认证,这直接推动了“无水小便池”产业在中国的泛滥。

      而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推动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的政策意图,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跟风”国际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大趋势,二是出于本国国情考虑,奉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国策。此外,还有一项亟待明确的政策目标,就是绿色建筑“如何增强对绿色建材等相关产业链的拉动”。这与标准的制定密不可分。

      黄俊鹏近期刚刚完成“中国绿色地产发展现状与趋势2012”大型调研。据他了解,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对建材行业的拉动作用还十分有限。虽然也部分带动了建材产业的理念更新和技术升级,但拉动生产和内需的作用还未尽释放。

      实际上,绿标的制定完全可以撬动一个建材行业的快速增长。典型的例子是我国的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目前在全世界范围也已处于先进水平。这与我国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体系中要求使用太阳能技术密切相关。

      此外,地源热泵、遮阳产业等建材行业,近年来也都借助“绿标”的推行,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迅速增长。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增量成本逐步下降,从而获得极大的推广普及动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反复强调一个期望:“千军万马做绿色建筑”;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告诉记者,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绿色建筑。温家宝总理曾就此做过重要批示。在“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把推广绿色建筑、改造建筑业的固有发展模式纳入国家的总体战略。

      杨榕透露,正在拟定的“绿色建筑国家行动计划”目标包括: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再度提高,“十二五”期间推广发展十亿平方米或者更多的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要在区域形成连片和产业示范,建筑节能从城镇扩大到农村,等等。

      在黄俊鹏看来,如果上述绿色建筑国家行动方案顺利出台,必将极大增强绿色建筑对产业链的拉动作用。这要求将修订现行“绿标”的工作提上议程。

      他建议,“绿标”修订应着重两项原则:一是开放性,即更多地让公众参与;二是包容性,兼顾中部和西部,兼顾保障房和高端商品房,在鼓励节能的同时兼顾技术创新,为一些新技术应用者“加分”。

 

 

      抢占绿色地产高地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介绍,近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高度关注。一位与魏会晤的美国前国务卿曾下过这样的评语:“绿色技术虽然发端于美国,但中国目前正在抢占该领域的制高点。”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报告称,中国已成为美国以外LEED认证项目最多的国家。

      从2004年开始,央企背景的招商地产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联合主办了8届绿色建筑论坛。几乎每年,都会设置一个“低碳政策与公众参与”分论坛,不断向政府呼吁如何做绿色建筑。

      招商地产始终抱有修改现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动议。该公司副总经理胡建新介绍:在承接住建部示范项目过程中,它们与清华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探索出一套新的绿色建筑标准评价认证体系,其核心评价指标,即为“每平方米建筑的耗电量”。

      如何建立绿色建筑标准监测体系,在全世界范围也是一个难题。但目前,以“每平方米建筑实际能耗”为指标的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体系,似乎更受国际认可。

      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节能专家曾就绿色建筑认证标准展开一场PK。最后的结果是,专家们对两项评估指标达成共识:一是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二是人均建筑能耗。专家认为,应将这两项指标设为绿色建筑评估的“baseline(基线)”。

      知情人透露,目前广东省已开始酝酿一项新的政策:今后在工业、商业及住宅用地出让中,将限定单位用地面积的年均耗电量,以此强制推广节能减排。

      实际上,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一些推崇科技创新的房地产企业,如招商地产,就开始将转型战略向绿色地产开发靠拢。在他们看来,要成为未来绿色地产时代的强者,核心要务就是“掌控绿色建筑技术主导权”。

      技术标准之争在其他行业早已司空见惯,其背后实质尽是利益的博弈。如早年DVD行业曾就“蓝光技术”和“红光技术”打得不可开交;电热膜行业则为高分子蛋白和导电油墨哪个才是技术主流相持不下,行业技术标准多年难以出台。

      胡建新坦陈,尽管目前确有一些企业,利用参与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的机会“夹带私利”(如空调暖通企业倾向于给空调节能者评级加分),但绿色技术最终不可能仅被一两家大企业所垄断。“招商地产也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技术垄断”。

      据了解,目前从建设部申请一个绿色建筑认证,应缴纳大致两项费用:一是交给官方的认证费,在5万~20万元之间;二是交给市场第三方的项目顾问费,约50万~100万元。近年来,该类绿色建筑评估、顾问公司在中国迅速成长,迄今已逾116家。

      但知情人告诉记者,对于多数地产企业而言,花钱贴“绿标”的动机并非强烈。大都是因为地方政府有此“政绩”考量,要求企业申请绿标,并以此作为地方土地、房地产市场准入的优先条件。

      而主动参与绿色建筑实践的大型企业,最明显的动机有两个:一是作秀、提升产品和公司形象;二是为了拿地方便,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绿色产业园、帮助地方政府提升绿色城市形象,获取政府资源的支持。

      “大多数做绿色地产的企业,其实是在做营销”。 尽管如此,在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秘书长黄俊鹏看来,由开发商以市场化行为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发展仍有积极意义:因为绿色建筑的价值取向绝对正确,而且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恰在于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和商业文化。

      黄俊鹏说,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有绿色建筑的市场,正是因为他们已具备了绿色消费的强烈氛围,“比如对社区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而这在中国目前才刚刚开始。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