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陶瓷学院第一培养目标不是“老板”

陶瓷学院第一培养目标不是“老板”

2011-11-23 来源:华夏陶瓷网 责任编辑:张芙蓉 阅读:1782
0 230

  昨天下午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吴隽率团到佛山召开座谈会,邀请到新明珠、箭牌、金意陶、简一、雅士高夫、自然的陶等企业代表,就改进陶院的教学育人模式提意见、建议。景德镇陶瓷学院最近被列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设施学校。陶院的老师们本是希望企业代表们围绕实施“卓越计划”这个主题来谈。但结果大家谈的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态问题。

  “浮躁”是老板们对时下学生心态最集中的描述。目前青年学生的一个整体特征是:一毕业就想赚大钱,看到哪个行当有诱惑立马就跳巢。而在陶瓷行业,陶院学生从业最多的领域是市场营销。因为做营销钱来得快,有的刚毕业月薪就上万元。而从事技术开发的要赚到同样的钱起码得耗个五六年。“卓越计划”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安排,为了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学生而设立的一项计划。其主要任务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但目前的学生大都没有耐心让自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更多人的是希望像前辈校友学习做一个成功的老板。

  学生们的“浮躁”当然首先是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使然。在一个信仰普遍缺席,拜金主义肆意的年代,学生们不可能不浮躁。学校的小环境受大环境影响,浮躁之气也在所难免。而且,有时候在自觉不自觉中,学校的一些行为本身也在助长学生的“浮躁”。比如,前两年为庆祝陶院50周年而编的一本《校友风采录》,入选的绝大部分是老板,很少看到在企业默默耕耘的优秀工程师。再比如,陶院前几年聘请的客座教授也基本都是行业重量级的校友老板,也很少看到卓越工程师的身影。试想下,一个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树立的标杆却是企业家,学生们怎能不浮躁?工程师是制造业的基础力量。一个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想做老板,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本行业“工业精神”的衰落。

  除了“浮躁”,本次座谈会企业代表们还重点提到两个问题:一是教材老化的问题。来自金意陶的代表反应,目前陶院的一些教材与行业实际相比,起码滞后5~10年。也就是说行业的很多成果、经验没有“及时”吸纳到教材中去,这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知识“陈旧”,上岗前需要在企业重新培训;二是对所谓的“3+1”模式的质疑。根据座谈会上透露的信息,陶院为设置“卓越计划”拟对四年制本科生重新设计教学时长。最大胆的设想是3年时间在学校,一年时间在企业或其他机构。但企业代表对这种长期零距离接触企业实际的教学改革并不怎么认同。他们担心这种缩短学制的简单做法,会令学生们在学校更加学不到什么文化知识。

  笔者在座谈会上除了建议陶院不要只树校友中“企业家”一种标杆,另外还提了三个建议:一是建议美术、设计、经管乃至材料、工程等院系增加人文科学的教学内容。因为陶瓷行业是一个越来越需要艺术想象力的行业。瓷砖、卫浴产品是一种具有技术和艺术双重内涵的产品。所以,有志于这个行业的人应该多一点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二是希望建立以企业中的客座教授为骨干校外讲师团。按新明珠代表的话是,多种场合、多种方式引进这股“活水”来浇灌学校的“幼苗”;三是与其放羊式的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一年,不如让主管教学的老师多到基层企业了解情况,乃至共同承担课题。只要他们熟悉企业,所编出来的教材不滞后,学生们的“成品率”自然就会更高。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