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2011年低碳时代年度致敬人物揭晓

2011年低碳时代年度致敬人物揭晓

2011-11-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罗丽明 阅读:2015
0 250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出席盛典并致辞

    2011低碳时代(国际)论坛暨低碳时代人物致敬盛典昨日在北京举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为大会发来贺信,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出席盛典并致辞。国内外官员、顶级专家学者等300多人齐聚一堂,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搭建政府、学界、业界对话平台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在贺信中说,2周后,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即将于南非德班举行,各国使节、专家齐聚一堂,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发声,向中国的低碳人物致敬,体现了对减缓气候变化,推动中国低碳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在致辞中说,特别要提到的是,本次论坛将同时举办“城市公共自行车研讨会”,目前,杭州、武汉、深圳等一些城市正在进行推广公共自行车的尝试,有的城市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有的还在摸索之中,希望参加研讨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领导能对公共自行车如何有效推广提出建设性意见,也希望研讨会结果能够形成材料,递交有关部门参考。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说,去年10月,我们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低碳时代(国际)论坛,今年是第二届。我们希望通过低碳论坛系列活动,搭建一个由媒体推动,政府、学界、业界对话交流的平台,与社会各界探讨共同通往绿色的道路。

    多国大使展望德班世界气候大会

    昨日的论坛主要包括嘉宾主旨演讲、十大低碳年度人物揭晓、城市低碳行考察报告发布、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展望和城市公共自行车研讨会5个环节。

    两周后的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将在南非德班举行,昨日,来自南非、丹麦、挪威、东帝汶4国驻华大使和欧盟、意大利、巴西等外国使节莅临现场,对德班会议进行展望并阐述所在国和集团的立场,成为本次论坛一大亮点。

    为了践行低碳,巴西驻华使馆环境、能源、科技及航空部主任马卡劳还特地从家里骑自行车而来,引来媒体追拍。

    2011低碳时代年度人物致敬环节则将论坛推向高潮。昨日揭晓的10名低碳人物中,既有推动低碳发展的政府官员、引航低碳事业的学界领袖,又有探索低碳技术的科技精英、实践低碳经济的企业人士,还有来自民间、一直默默无闻传播和践行低碳理念的普通人。

    1万棵树让论坛实现碳的零排放

    此次低碳系列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是,以“低碳”为主题的论坛本身也以实际行动实现低碳———整个论坛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抵消,最终实现碳的零排放。

    此次论坛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过程,用专业术语来说,是实现了“碳中和”,这个看起来抽象的概念已被认为是现今减缓全球变暖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谓“碳中和”,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通过减少碳排放的环保行为,例如植树等,抵消自己制造的二氧化碳。

    根据测算结果,此次论坛从5月20日正式启动至昨日,其间不得不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312吨,而论坛组委会通过在梅州的“中国林业碳汇示范园”种植1万棵树、20年碳汇周期,共计能吸收二氧化碳约1098吨。这样,不仅中和了本次论坛所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还有786吨碳指标的富余。

    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董云虎,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中央党校原教育长郝时晋等领导以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理委员会委员、南方新闻网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也出席了会议。

    《2011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发布:

    政府应为低碳技术产品市场化扫清障碍

    此次低碳时代系列活动新增加了“中国城市低碳行”环节。自今年8月起,南方都市报与气候组织共同合作,组织专家团赴杭州、武汉、东莞等地进行低碳考察。昨日的论坛现场,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发布了《2011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低碳行考察报告称,国家的减排要求和城市自身的动力敦促中国城市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而差异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产业基础引导他们偏向不同的发展重点,并开展了多样化的低碳试点,取得了一些低碳发展通用经验。

    考察组认为,中国城市面临多重任务:实现国家战略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速增长,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日益突出的住宅、交通、环境和卫生等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城市应该以低碳规划先行,以本市的发展基础确立低碳发展方向和试点领域,同时以试点推动低碳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作为政府方面来说,投入公共资本,为重点项目提供杠杆支持作用,并以政府采购的形式推动低碳技术产品在私人领域的应用,同时,创新政策体制,探索行业监管、项目管理和商业模式运营的经验,为低碳技术产品的市场化扫清障碍。

    考察组同时认为,城市对于可控范围内的市政公共项目的自主创新,可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发展。而金融机构和多方资金的参与,可为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助力,同时分担项目风险。

    此外,考察组认为,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是低碳技术产品领先行业的关键,也是城市低碳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技术制高点。

 

    他们,让低碳成为常识

    2011年低碳时代年度致敬人物揭晓

    2011低碳时代年度人物致敬活动于今年5月20日正式启动,在经历提名、初选、复选到网上投票、专家投票各个环节后,10名年度人物昨日在论坛现场最终揭晓。他们中间,既有推动低碳发展的政府官员、引航低碳事业的学界领袖,又有探索低碳技术的科技精英、实践低碳经济的企业人士,还有来自民间、一直默默无闻传播和践行低碳理念的普通人。

    王国平 力推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

    职务: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

    致敬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通过推行西溪湿地改造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大力提升城市品质,王国平让这句古语至今仍然真真切切。在他的主持推进下,杭州成为全球8个最佳公共自行车服务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入选城市。

    王秉刚 领军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老汽车人

    职务: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家组组长

    致敬辞:把一辈子献给汽车事业不难,难的是还时刻走在这一领域的前沿。作为一位老汽车人,王秉刚退休之后仍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建言献策,并深具影响。他的孜孜不倦,最好地诠释了何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翁宇庆 40年钢铁生涯执着追求碳减排

    职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

    致敬辞:能耗大户钢铁工业的碳减排技术,是一块硬骨头。在翁宇庆的研究里,没有空泛的说辞,提高炼铁过程中二次能源的利用率,把碳排放实实在在地降下来,是他40年钢铁生涯中执着的追求。

    胡翔成 双向减排让低碳出行成为生活现实

    职务: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副总经理、贵阳“油改气”项目负责人

    致敬辞:在缺油少气的西部欠发达城市,胡翔成和他的同事们,依靠自有资金和技术研发,不但实现了公交汽车向清洁能源的转换,更神奇地从化工厂尾气中变出天然气,实现了整个贵阳市的“双向减排”。他的努力改变了一座城市的交通品质,让低碳出行成为生活现实。

    王威 草根公益人让绿色通过“兑换”植入人心

    职务:北京绿芽公益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绿色兑换”项目负责人

    致敬辞:正如他所在组织的名称———“绿芽”,王威和同伴们正以点滴的行动将低碳的观念植入人心,电池以旧换新、废旧报纸换绿色植物、少儿低碳观念教育。通过默默无闻,不问回报的努力,王威和同伴们为低碳这棵新生的“绿芽”浇灌汗水,以待这株小苗成为后人乘凉的参天大树。

    杨六齐 变“烂河滩”为“赛江南”

    职务:陕西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主任、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

    致敬辞:一个污水横流、垃圾围堤的生态重灾区,蜕变成为西北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区,杨六齐和他的团队启动了中国西部一个干旱都市的“绿色革命”,让世界看见了中国人在低碳领域的努力和实效。

    许世森 中国碳捕捉技术推广应用第一人

    职务: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

    致敬辞: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并使其纯度达到食品级标准,这是中国第一个碳捕捉与存储项目取得的惊人成功,其主要建设者就是许世森。在实验室蛰居二十年,为碳捕捉技术苦心孤诣,初衷未改,这是一个科技精英的本色。

    姜克隽 为评价环境政策提供“标尺”

    职务: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致敬辞:为评价环境政策提供一把标尺,姜克隽无愧为中国环境问题的“智囊”。他主持构建的“中国综合环境政策评价模型”,其意义好比给地球画上经线和纬线,环保之路借此确定了前进的路径。

    许开华 “吃垃圾”的企业让循环技术落地生根

    职务: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致敬辞:从高校讲坛到生产车间,许开华把循环技术带出象牙塔,并使之落地生根。他打造了中国唯一一个循环利用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的规模化企业,每年“吃掉”废弃物30万吨以上,使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北京理工大学节能车俱乐部

    让节能车用最少的油跑最远的路

    致敬辞: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其队员精诚合作,设计制造出新一代低油耗节能赛车,创造了1升油行驶1279公里的佳绩,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节能车大赛并获奖。他们的年轻让人艳羡,他们的成绩让人赞叹,他们是低碳和节能技术的生力军。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