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对于每一次房地产调控,舆论最大的期望,就是能让房价降下来。房价没下降,那就说明调控无效,成了“空调”。
但更多时候,指望房价被调下来,只不过是公众舆论一厢情愿的想法。曾有地产商任志强机警地指出,政府近年来出台的N个国N条楼市调控新政,没有一个明确要求让房价降下来的,通常用到的表述是“遏制房价过高、过快上涨”,意思是说,允许房价继续涨,但不要涨得太快、太猛。
是政治术语故意愚弄民众智慧?抑或政府在调控面前缺乏诚意?这的确是一个复杂问题。实质上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谁不愿意让房价下降?仅仅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吗?在我看未必尽然。
最近,北京市通州区有一个叫JMGJC的楼盘,上演了降价导致流血冲突的惊心动魄一幕。阻止降价的不是别人,恰是该楼盘的一帮老业主。
2010年,乘着房价狂飙的势头,这个实价不过几千元/平方米的楼盘把房价狂推到2.6万元/平方米的天价位置,从而导演了北京房价五环超三环、郊区超市中的“倒挂”一幕。然而,爬上去容易,下来可就难了。
2011年,限贷、限购、限价,北京楼市调控持续加码。涨得过快过猛的JMGJC陷入死局,连续半年不出货,开发商一下子就急了。没办法,只能降价。于是,单价就从最高2.6万元/平方米骤降至1.9万元/平方米,继而再跌至最低1.3万元/平方米。
如此“腰斩”房价,那些先前以超过2万元/平方米单价购房的老业主立刻就坐不住了。“这等于是让我们的资产瞬间蒸发百万元!”于是,业主们越聚越众,从静坐维权,到宣示“血战到底”,直至发生拦车、械斗,期间或有“开发商买凶伤人”等刑事案件。
老业主们“血战到底”的鲜红标语,血腥而刺激,让那些原本打算降价出货、以价换量的开发商心惊胆寒。看看吧,这就是开发商主动降价的下场!
类似的场面近年在北京已经出现过多起。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2009年的北京楼市也曾一度陷入过僵局,时有大牌开发商远洋地产主动降价,以“特价房”形式推出上百套降幅超过30%的房源,也是让先前的老业主炸了锅,纷纷走上街头“维权”、要求开发商退款、退房。
北京的开发商面面相觑。一家公司的老板颤巍着对笔者说:“我要是主动调价,你信不信我先前的3000个老业主能把我宰了?非得凌迟处死我不可!”
实际上,这样的事例多了以后,不只是开发商对降价心存忌惮,即便是政府,也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甚重考虑了。他们发现,房价真是降不得,房价事关“维稳”重任,一旦把房价调下来,极有可能会引发民怨沸腾、社会动荡、执政根基动摇……
此外还有银行。也担心房价降了以后会险象环生,诸如土地抵押贷款资不抵债、开发商卷款跑路、房奴业主们拒还房贷,届时无疑将烂账如山,压垮脆弱的金融系统。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就是从房价下跌上来的么?
房价不能向上也不能向下,看来只能向左或向右了。中国的房价越来越像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藏着魔鬼,将各种相关利益人群裹挟其中。一旦房价下降,让盒子打开,这个魔鬼就会腾空而起,面目狰狞。而制造这个魔鬼的,不是别人,恰是中国重力加速度的超常规城市化进程。
社会学家有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史无前例的农民进城运动。人口的迁移、流动,规模之大堪称全球之最。在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背景下,住房问题就成了一个矛盾特别突出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话说回来,在中国期望房价下降呼声最高、心愿最迫切的群体,恰是被城市化重力加速度甩下来的弱势人群。我将这一人群概括为两类:其一是被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抛弃的一群人,其二是被中国户籍制度抛弃的、城市外来人口。
先说被房改抛弃的一群人。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国家决定采取住房的货币化分配,一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实物分房,福利房时代宣告终结。而在1998年的一年当中,总计有上千万套的昔日公房、福利房以“房改房”的名义被低价私有化,分到了个人手里。这些人大部分是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他们通过“房改价”买到了原来租用单位的房子,将其变成了有产权的私人房产。所以,上千万个家庭,借助房改政策,一夜之间就从无房户变成了有房户。不具备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这层社会身份的城市人群,就成了住房困难户。这就是1998年前后发生的事实。
再说第二类人群——城市外来户。1998年房改以后,我国住房市场迅速向市场化发展。有限的住房保障资源重点向城市户籍人群倾斜。对非户籍的城市外来人群,仅有商品房市场一条供应渠道。所幸当时商品房价格还没有高得离谱,一些精明能干、先富起来的外地人靠买商品房逐渐在城里扎了根、置了产。但随后,加速的住房商品化却甩掉了更多的城市外来人口。不断攀升的房价迅速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工资收入增长水平。将那些外地人中的无房户也变成了住房困难群体。
因此,在这场迅速的城市化浪潮中,造就了中国特殊的住房持有格局:在一个城市当中,既有有房子的家庭,又有有多套房子的家庭,还有没有房子的家庭。而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没有房子的家庭其实相对占少数:一个多次被引用的数字是,中国的城市住房自有率已经达到87%以上,堪称全世界第一。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住房自有率还不足60%。当然,也有人称87%的住房自有率是一个伪命题。
正因为上述住房不均等格局的出现,面对同一个住房市场,就有了不同的视角和声音。这其中,无房者跟有房者跟有多套房者,各自的利益诉求截然不同。
有意思的是,如果从“阵营”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舆论声音,你会发现他们多少都带着各自群体的诉求。有学者曾指出,近年来媒体对房价问题抨击最为猛烈,因为媒体从业人员大都是80后的年轻人,财富积累还不足以买房,是典型的住房困难群体。因而他们怀着愤怒抨击房价。
而反对征收房产税声音最大的,往往是政府官员,因为他们利用职务优势,捞到了多套房产,如果开征房产税,首先要交税的就是他们。
对于超过“87%”的、已拥有房产的人群,试问哪一个愿意看到房价下跌、资产缩水呢?于是,这种坚强预期一旦形成,就成了支撑中国房价只涨不降神话的心理基础。但问题是,有没有一项经济学理论,也能够支撑这个神话?
曾有一位经济学人对笔者摇头:中国的住房投资者,最缺少的是一次风险教育,因而才会一直那么猖狂地炒房。中国的股民已经经受过风险的洗礼,因而股市投资渐趋理性。遗憾的是,中国的房市,因为有太多力量、利益为击鼓传花的游戏撑腰,致使房价回归理性被人为阻断。最终,不让房价稳步下降,房价就只能在外部不可抗力(比如再来一次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坍塌、硬着陆。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