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点击最近的“百度新闻·景德镇”词条,你能得到什么?
陶瓷手机横空出世——就这么个玩意儿,又是纳米陶瓷,这个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概念大概让景德镇人感觉很高科技,频频使用,想想不够景德镇,弄几笔“红店佬”的手艺在上面,于是隆重推出,很时尚的样子。面对这样的新闻,还得说我曾经说过的车轱辘话:创意这条疯狗把我们追得气喘吁吁……
有没有想过手机其实是越来越不值钱?那么牛的iPhone,基本是中国娃娃的标配,说它臭大街,你不会说我酸葡萄吧?
(一)
前两天,上海大剧院上演了一出音乐剧,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居然引来英国《金融时报》发社评:
“在这个一度更习惯于革命史诗和经过政府审查的歌剧的国家,兜售这样一部包装华丽、轻松热闹但内容空洞的喜剧,仍然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迄今为止,该剧受到了热烈欢迎。我们都清楚中国人对于跑车、精品威士忌和男士手袋等西方奢侈品的欣然接纳。中国消费者显然也很愿意接受西方文化中极为花哨俗气的一面。以该剧在中国的人气判断,这不会是中国人在崇拜美国文化的道路上最后一次出现偏差。”
有必要介绍一下这出《妈妈咪呀》。
我最近两周都在差旅中,晚上无事,常在PPS上看电影,那天偶尔点击一部电影,里面不仅有皮尔斯·布鲁斯南,更有我喜欢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而里面饰演她女儿的那位年轻女演员,前不久我也看了其主演的《给朱丽叶的信》,因为是描写一个为《纽约客》撰稿的女孩如何寻找故事,所以捎带着记住了这娇小玲珑的女孩。
我没想到如此隆重的演员阵容,却是一部有点八卦的音乐剧。
简单地说,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美国版的“郭春海”故事——知道这个段子吗?一个测字先生为一个孩子取名,但孩子的妈妈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谁?因为她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分别和一位姓高的、一位姓李的和一位姓陈的男人睡过觉……于是那位测字先生便促狭地为那孩子取名“郭春海”——梅丽尔·斯特里普就是“郭春海”的妈,皮尔斯·布鲁斯南就是“郭春海”1/3的爹,那个饰演“郭春海”的美国女孩,叫阿曼达·塞弗里德。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插曲,它的诞生还真和一个乐队有关:
音乐剧《妈妈咪呀》在全球240个城市、13种语言演唱,观看人数超过4200万。超级天团ABBA乐队脍炙人口的22首经典金曲贯穿全剧,将欢乐的人生态度传递给每一位观众……百老汇在每个时代都可以找寻到自己的标志,30年代有《万事皆空》,40年代有《俄克拉荷马》,60年有《芝加哥》,80年代有《猫》,90年代有《为你疯狂》,而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范的,则是这部享誉全球的音乐剧《妈妈咪呀》。
(二)
我们现在回到英国《金融时报》的社评。它用一种上海人惯用的、看待“乡下人”的口吻,评论了中国的消费者,这让很多现在非常民粹的中国人受不了,觉得又被帝国主义给轻侮了一把,纷纷跟帖大骂。我尽管很不赞同这篇社评对《妈妈咪呀》的评价,但我还是觉得英国绅士这次倒是一针见血,直接扒了中国消费者身上那件“皇帝的新衣”。
英国绅士很客气,把“花哨俗气”仅仅形容成西方文化中的一面,其实我们很清楚,他是在嘲笑他的美国表弟。
美国文化中艳俗的一面屡为欧洲人所掩面与腹诽,在他们看来,那不过是一个曾经的穷亲戚在暴富之后的嘴脸,物质的极度贫乏必然导致对物质的极度追求与膜拜,一旦得手,对物质的炫耀与挥霍,当是可以理解的正常行径。很多到过美国的人回来说,美国最通行的就一个字:大——城市大,房子大,里面的空间也大,汽车马力大,空调功率大,冬天室温极暖和,夏天室温极凛冽,一点也不低碳。
中国的富裕阶层与美国人的做派非常吻合。
所以,面向中国富裕阶层的商品,在研发阶段不仅要考虑到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要考虑到他们的炫富心态——以陶瓷手机为例,如果是王锡良大师在上面亲笔画块山石一蔸兰,那可以,稀罕啊!如果是一景德镇女孩的“批量生产”,那还是省省吧!尽管都是手工瓷,但价格差异势成天壤,你弄出来,市场的新鲜劲儿一过,立马积压。
景德镇类似的东西还少吗?比如说陶瓷胆的保温杯,外面弄一透明的有机玻璃,销路好吗?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