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行业各抒己见 助推佛陶 转移

行业各抒己见 助推佛陶 转移

2010-09-12 来源:《兴邦陶瓷》 责任编辑:张琳 阅读:1667
0 200

  关于佛山陶瓷企业产业外迁的看法

  石家庄桥东盛世和谐陶瓷营销部总经理荣昌平

  “佛山陶瓷”几乎成了有口皆碑、含金量很高的行业名片,二十年多来一直引领着陶瓷行业的发展。陶瓷企业外迁用“刮骨疗伤”来形容十分恰当,实现了产业升级、技术革新、低碳经济以及行业整合等诸多方面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引导消费者对“佛山陶瓷”更深层次的看法,需要陶瓷企业在再投资上付出更大努力。陶企外迁利大于弊,我表示十分赞同!一、关于承接地的承接能力

  我认为:做为承接地首先要考虑的是政府倾向、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交通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其次是企业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一个承接地不需要过于集中,扩大到承接的极限,形成有序、可控的规模,适合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即可,多个具备条件的承接地在行业布局合理的情况下,承接陶瓷企业均为不错的选择。二、关于陶企外迁的成效

  我认为:成效是十分显著的。1、落实了佛山的战略规划;2、启发了陶企新一轮的发展思路;3、实现了产业升级;4、带动了承接地的经济发展;5、优化了行业队伍;6、合理利用了资源架构;7、节约了运输费用;8、降低了消费成本;9、提高了企业效益;10、细化了服务网络。三、关于陶企外迁的建议

  佛山作为建筑陶瓷的发祥地,还是要做大、做精、做强陶瓷行业这块“蛋糕”,立足于以研发、展示、洽商、联络为主的“陶瓷营销中心”的发展模式,企业外迁后只作为生产基地,减少运营成本,方便货物流通即可。

夹江派  

  夹江是“后佛山时代”的新希望  太原和信居家建材营销中心总经理郑玉刚

  记者对佛山陶企转移承接地的特别策划很有见地,系统分析了“后佛山时代”的建陶产业现状。众多承接地都有其政策、资源、配套、物流上的各自优势,其中我个人首推夹江基地。

  夹江地处西南腹地,制瓷历史悠久,早在2001年初便有“中国西部瓷都”之美誉。时至今日其生产格局已形成技术成熟、规模庞大、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加之在佛山陶企转移的东风下,现今的夹江品牌发展之路更加迅猛。

  要想成为佛山陶企最好的转移承接地,有其很多的先决条件。首先政府规划蓝图一定要明确。只有统一好方向,才能在统筹运作下,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原料资源。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且原料的品质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原料的储备与品质是作为具有发展前景的转移承接地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再次,配套产业链条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决定着这个基地的研发能力、生产空间、后续动力等。此外,人才、物流、成本等环节也是左右基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地承接地的活跃,反映了佛山陶瓷在“总部经济”思路下的市场变迁。近些年来,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升级已经进入到一个高潮期,“总部经济”的构建轮廓日渐清晰,当前主要存在的不足仍是理论与实践间的操作落差,改革的步伐相对迟缓。佛山的昨天属于建陶生产,佛山的明天将是建陶经济。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仍将有一段较长的路待有识之士探索前行。在这摸索的过程中,佛山陶瓷将要背负起更多的时代使命与产业重任。

  佛山陶企需要当机立断  成都保陶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志润

  作为四川的本土企业,当然愿意有更多的佛山陶企来夹江落地生根,推动夹江整个产业的升级。夹江地处四川盆地,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已经在夹江和成都经济商圈内形成很好的地理位置优势,而产业配套也逐步的完善,原材料储量巨大,这和其他几个候选地比较而言更具优势。

  从产政销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的话,我认为佛山陶企西进夹江是转移的首选地。不言而喻,谁能争取成为佛山陶瓷转移地,谁将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个人觉得,有能力承接企业转移必须具备:其一要看当地政府的长远规划和当地政府对产业的侧重程度;其二要具备一定的人才优势,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具备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也是考虑的要素之一;其三,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也很重要的因素,有效的配套服务体系能帮助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步入正轨。

  我觉得目前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成效不是很大,因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哪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佛山陶瓷企业今后命运的大事。在产业转移的这几年当中只是大企业的转移行为。作为企业自身考虑也是寻找适合的转移地,从而导致了后面的夹江、高安、衡阳、清远、河源和肇庆等陶瓷产业基地遍地开花的现象。

  我认为佛山陶企转移目前主要存在各个转移地突出优势都不明显,各有利弊。在佛山陶企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来审视转移地的取舍,集中资源优势给自身创造利益的同时加快当地产业基地的崛起。

  我的建议是整合自身人才、技术等优势,选择适合陶企发展的转移地,合则兴,分则败。

高安派  

  转移要考虑承载能力与功能  景德镇特地陶瓷有限公司景特品牌销售总监蔡喜龙

  佛山建陶企业,随着政府出台的政策,大批量的转移到全国各生产基地。转移的基地有高安、夹江、清远、肇庆、河源、景德镇、湖北、河南等地方。目前已经转移承接较多企业的基地是高安,毕竟高安已经形成建筑陶瓷基地的气候,但是目前高安的承载功能还需升级,承接能力亟待提升。我认为佛山陶企转移出去时,企业不要盲目选择基地落户,更不能只看眼前地方政府所给的转移政策的实惠。企业更要考虑的是当地人才、物流、原材料、信息平台、商务交流平台等配套功能。其次,很多政府在招商时对企业所做出的承诺,到后来往往是不能兑现的,这都是基地的功能、体制不完善的后果,企业转移时也应着重考察。

  承接基地政府对产业发展是否进行合理规划,承接能力、功能、体制是否完善,政府都应该重视与反省。其实,现在很多基地为了完成招商任务,不断夸大事实,只要企业能够入驻当地,任何条件都可以答应。一旦企业入驻到当地,很多事情跟当时招商过程洽谈好的条件,完全不一致。同时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企业品牌定位来选择基地。景德镇虽然在交通运输条件不太完善,但是在区域品牌与陶瓷历史文化、人才等方面,在所有基地之中都是比较有优势的。佛山陶企选择落户基地,首先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品牌的定位。其次,还要看承接基地对产业是否合理规范,承接能力与承接功能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

  中西部市场高安是首选  家福来陶瓷南昌运营中心老板吴金绿

  生产陶瓷污染大,对生活在周围居民有较大影响,高安设有区域专门生产陶瓷,生产基地集中,便于政府管理,高安地理优势靠近南昌、九江大城市辐射比较广,现在湖北很多商家都是到高安进货,高安产品价格低廉,针对中西部市场,高安是最好的选择。

  高安陶瓷历史悠久,现代建陶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开始发展。新世纪的高安建陶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建陶产业的工作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指挥。此外,高安有着充裕的土地保证企业的生产扩张,其区域品牌效应也已凸显。目前高安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且陶瓷原料资源极为丰富,高安各乡镇蕴含着丰富的瓷土资源。

  江西这几年发展很快,整个江西省陶瓷量不断扩大,但是利润薄,佛山陶瓷转移多年,佛山陶瓷企业还很少落户高安。其实,如果佛山陶瓷进驻高安,高安陶瓷就可以提升一个档次,周边城市经销商选择的余地也将增多,但目前佛山陶瓷企业一线产品留在广东,二线产品才放到高安,主要就是为了开拓中西部市场。[NextPage]广东派

  产业转移贵在创新

  南宁市陶得建材总经理吕水生

  从报道看到,山东高青、辽宁法库、山西阳泉、四川夹江、丹陵、广西北流、藤县、安徽淮北、湖北当阳、湖南衡阳、醴陵、广东清远、肇庆、河源、云浮等都是佛山陶企的产业转移基地,有这么多的选择对于陶瓷企业来说是好事,至于选择哪个地方企业应该综合考量后再作决定。广东境内的承接地应该是不错的选择,首先,这些地方区位优势明显,距离佛山近,企业在管理上容易操作;其次,配套企业多,配套服务较为完善,产业链配合程度高。

  另外,广东的政府执政理念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已经磨砺多年,在接受先进理念方面也比较积极。这也是广东境内承接地的竞争优势。广东的企业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现在调整是必然,佛山要再续辉煌必须有所创新。

  作为经销商,我们希望新的产业基地能生产更好的产品,价格更加有竞争力,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现代企业是品牌的竞争,各企业的网络渠道都铺开了,要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效应才能赢得市场,要求新的基地要有服务品牌企业的创新战略思路。

衡阳派

  衡阳对周边辐射面很广  杭州新时代家居广场尼罗陶瓷经销商唐其芬

  如果让我选择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最佳首选地,我认为是湖南的衡阳。其一,衡阳的原材料充足,其出产的高岭土(瓷土)以其纯、细、白的优良质地而久负盛名,受到全国各地陶瓷行业的青睐;其二,湖南衡阳地处湖南省的中南部,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衡阳现为全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华南北部地区(湘南、赣南、粤北、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具备吸引人力资源的优势,企业要在周边招聘生产工人也很方便;其三,由于衡阳的劳动工人资源丰富,人工成本较低,同时再加上物流成本较低,陶瓷配套产业的完善和湖南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也很大。因此我觉得衡阳应成为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近年来,经过衡阳县委、县政府大打资源招商牌,许多佛山陶瓷企业选择了衡阳,目前已经有新中源等佛山知名陶瓷企业的进驻,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山企业也把生产基地搬到了衡阳。

    这几年随着佛山陶瓷企业的大批转移,我觉得第一改善了佛山本地的生活环境,第二,企业与代理商的距离拉近节省了不少时间、金钱成本。

中立派

  实际情况确定厂家转移地  标马陶瓷经理 陈晓东

  看了各家媒体关于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地的各方面分析,感觉挺受益的,增加了不少市场的了解。我对此报的各方面分析挺认同的,尤其是“承接地的承接能力才是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成功的关键”这一理论。至于佛山陶瓷转移的首选地,我个人认为这要根据佛山各陶瓷厂家的实际情况而定,应看清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劣势。如:自己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战略、产品销售的策略、企业重点发展区域、产品定位、品牌情况、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终端市场的反应情况等很多内在的因素,也就是企业的内因,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去分析外部的客观环境,如:国家的宏观大政策、当地政府的政策、中国所有可以承接佛山陶企转移地区的政府的政策、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运费、水电煤的价格、产业人才、产业配套等很多外因。只有内外因都清楚的掌握了,然后综合的分析、考虑,我想这样才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转移地。

  佛山经过那么些年的陶企转移,现在还是挺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前佛山政府的税收,陶瓷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但现在已经很少了,但佛山政府现在的年税收并没有减少,从这个侧面就说明成功了!至于在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想还是陶企转移后相关产业问题还有就是环境的治理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佛山政府还是得花一定的气力。

  转移需根据自身需求  上海百亮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启发

  在最近的各家媒体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关于佛山陶瓷的众多新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佛山陶瓷战略转移已经成为实行多年的必然趋势,虽说在转移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在每个环节抛出了橄榄枝,但实行到各企业的时候,我觉得还需要权衡自身的需求。

  中国有句古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把削铁如泥的尚方宝剑放在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手中,反而是一种累赘,而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扩张才是他们的首选目的。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