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建在东莞合理吗?
2006-07-29
来源:《陶城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2236
据陶城报今期头版报道,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7月20日决定筹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将在原唯美陶瓷博物馆基础上扩建。而据报道,一个由协会和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的筹备组也迅速建立并开始工作。
从宏观面看,这显然是个利好消息。因为现代建筑陶瓷虽然鼻祖不在中国,但起码我们也已经发展了近20年,历史的脉络也是该梳理一下,而如果能在整理现代史的过程中,再整理一下20年前的历史传统,追根溯源,或许也能找到抛光砖、仿古砖与秦砖汉瓦的某种文化联系,这对提升瓷砖的文化附加值大有裨益。
陶瓷行业是一个压力特别大的行业,二十四小时不停的窑火逼得老板们一个劲地往前跑,而鲜有往后看的。其实,在不停的行进当中,我们有时很需要跑出队列,以一种隔岸观火的姿态来打量历史的整个进程,从而获得一种思考问题的高度。广东唯美就一度是这样一个跑出队列的观察者。
当很多人你追我赶在比展厅的气派和另类的时候,广东唯美陶瓷在新启用的总部构思了唯美陶瓷博物馆的概念。这显然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举动,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现代建筑陶瓷的发祥地在佛山石湾,佛山或者说泛佛山地区一直是当今中国最大最重要的研发、生产、销售中心。而东莞数得出的陶瓷企业也就只有广东唯美一家,即使加上广东唯美目前行业几乎坐二望一的地位这一因素,按照通常的逻辑,建筑陶瓷博物馆也应该在佛山或者佛山企业中出现。但有意味的是,在遍地陶瓷的佛山这些年并没有出现这种概念,反而是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建筑陶瓷博物馆惊现于东莞。这与其说是对佛山或者石湾的讽刺,不如说是一种鞭策。
很多人恐怕会从商业噱头的视角,来评价唯美陶瓷博物馆眼下历史文化内涵并不十分充分的现状,但当行业协会高调介入,并试图将这个还在雏形阶段的博物馆升级为国字头的博物馆时,作为身处陶瓷文化发祥地的佛山人或者石湾人应该如何想?我们需要怀疑其合理性或者可行性吗?
企业“玩”文化,不外乎两个目的,或者需要文化佐证自己的实力、追求以及品味,或者承担某种社会责任。在日本,一个制造家用电器的企业可以在总部建一个蝴蝶博物馆,以彰显自己的非同凡响。而在韩国,研究大儒学家李退溪的国际退溪学会的主任是韩国钢铁企业家李东峻。李甚至把所有的财产都用来推动国家的文化事业。
因此,从纯粹的企业办文化的角度,在陶瓷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东莞建造唯美陶瓷博物馆,这一事件本身的合理性就象鸡生蛋那样并不值得讨论。但尽管如此,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不关注眼下出现的“东莞博物馆现象”。需要关注的原因是,博物馆的建设队伍注入了新的因子,我们的队伍壮大了,欲望提高了——要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也许并非杞人忧天。窃以为,博物馆的定位提高了,建设难度也自然就来了。其中最难的是:要全面展出中国历代建筑陶瓷风采的“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如何反映当代中国建筑陶瓷所有代表性品牌的历史和现状?唯美历史陈列室、唯美陶瓷馆、唯美壁饰展馆在整个博物馆中将继续占主导,还是占其应有的比重?很显然,在这里,博物馆建设者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已经和投资者借文化行销企业自身品牌的动因产生了必然的冲突。
只要有实力,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任何内容、任何形式以及冠名的博物馆,但如果要建设冠有国字头或者省字头的博物馆,那该项目必然就成了公共文化事业。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赞助的形式支持公共文化事业,但却难以独立完成一项公共文化事业,因为公共文化事业涉及庞大的公共资源,它需要集中全社会或者全行业的力量来办——而要实现这一点,前提之一是文化项目的定位必须是超越单个利益主体的,其核心内容必须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由是观之,建设中的“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如果在升级建设之后其内容不能达到公共文化事业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要求,那就不如叫回她原来的“唯美陶瓷博物馆”吧——其实这样我们一样会尊重她,喜欢她,爱护她。至于“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这么一个好的名字,协会方面姑且暂时也放一放,等合适的时候再用。
刘小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