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银行业新政之下,各地掀起民营银行申办热潮,腾讯、美的、新希望、吉祥航空、苏宁、奥康、报喜鸟、红豆等等各路企业都在积极申请牌照,在银行设立后的三五年内,它有几个“生死关”要过。
第一关是治理关。商业银行是最特殊的公司组织,由于其吸纳公众存款,即便不上市,它也是不折不扣的“公众公司”。所有上市公司应该具备的治理标准,商业银行都必须具备;除此之外,围绕“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外部治理要求,要优先于“保护股东利益”的内部治理要求。内幕交易、利益输送是被严厉禁止的。在特定条件下,“有限责任”的面纱会被刺穿,股东、经理人可能要面临更大的法律责任。比如,个人被市场禁入。试问,目前有哪家非金融类公司自信,或市场相信,它已经实质上具备了高标准的公司治理?
第二关是资本关。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的高杠杆营运属性和信用扩张能力,其资本安全受到最严厉的监管。新设银行所需资本,不仅初次投入量大,而且资本独立、封闭管理,严格区别于股东及其相关人。在银行营运中,不管是对冲风险和亏损,还是扩大业务规模,都会产生持续、试问,民营企业持续的资本动员能力有多大?耐心有多强?
第三关是成长和盈利关。根据2013年央行最新一期“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统计数据,大型银行的资金来源规模为64.95万亿(即工、农、中、建、交、国开行、邮储等七家),中小型银行的资金来源规模为33.23万亿。中国银行业金融资源集中度如此之高,反证了中小型银行增长的迫切和艰难。在“银行网点多过米铺”的时代,新设民营商业银行应该在哪些领域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难道真的寄希望于股东在原有产业链上的“闲置资金”?这似乎也不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或如某些意见,互联网世界可能是个方向。但在互联网领域,最终能成功的恐怕只有一两家。而且还有个前提:任何投资都有市场培育期,民营商业银行当然也不例外。市场扩张、风险消耗、治理和组织成本以及考核激励,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费用,因此,在设立之初的几年,银行经营亏损的风险是很大的。但更大的挑战恐怕还在于:利率市场化因素给新设商业银行的盈利前景带来了最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了利率的管制,小银行的融资成本会变得毫无优势。
一哄而上的结果是什么?可能就是一哄而散!民营银行在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后又成为一个热点,在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刺激振兴政策中,放开准入重新燃起了大家投资创办民营银行的热情,连央行行长周小川都在撰文谈论这个话题,一切都显得非常的靠谱。在国外恐怕没有哪家上市银行能像中国的银行一样保持年均20%-30%甚至40%以上的增速,银行板块受政策保护的影响,确定的利差收入是别的行业望尘莫及的。换句话讲,只要能吸储,只要能合法地吸收民间资金,那么挣钱只有多少的区别而没有亏损的担忧。这就叫垄断红利,一直以来为国有企业专享,而一旦其中出现个别民营银行,其脱颖而出也就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事情。中国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长期处于饥渴状态,这是民间办银行的动力之一;银行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粗放经营状态,高成长期可期,这是民间办银行的动力之二;银行可以吸收社会资金,必要时可以向大股东拆借,这是民间办银行的动力之三。尤其是第三点,一直是管理层忌讳的地方,大股东能否承诺不从相关银行贷款以避免利益输送,谁能作这个保证,谁又愿作这个保证?
民生银行是中国唯一一家民营银行,十多年前由当时的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牵头,发起人中有东方集团的张宏伟、新希望的刘永好、泛海的卢志强等人。为了强化对民生银行的控制力,大股东曾经并非自愿地把相当部分的表决权交给了担任董事长的经叔平代为执行,而现任的董事长董文标也是管理层认可的业内人士。即便如此,在中国,民生也成为第一家,也只是唯一的一家民营银行,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第二波民营银行创办。当然,此一时彼一时。如果说这一轮民营银行的创办能修成正果的话,那首先和李克强密不可分。正是这位新总理的改革思维、创新思维、进取思维,才给了民间资金进入垄断行业的机会;其次和新政府的执行力密不可分,过去十年曾经出过两个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36条”,但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第三和互联网金融如水银泻地般的强力渗透密不可分,技术革命已经让银行业的垄断面临事实上的突破,甚至本身的业态都面临变革,在势不可挡的浪潮面前,顺应变化是政府明智的选择。
创办民营银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现在恨不得360行,行行要办银行,岂非本末倒置?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