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前天,我市收藏爱好者梁仔,拿来了一个陶瓷埕给记者看,说是在老家找到的,说它是埕又不是埕,因为埕身、埕底都有一些小洞,不知道作什么用途。记者见到,这个陶瓷埕小口、短颈、鼓腹、丰肩,高约60厘米,腹径40多厘米,瓮口直径约10厘米,并有盖子,埕身有圆形方孔钱图案和花瓣、水波形图案镂空口子,笼底中间还有一个如手指大凸起的孔。
民国石湾陶瓷笼
昨天,记者就这个陶瓷埕请教了我市收藏家林先生。林先生看了照片后说,这是民国时期石湾生产的田鸡罐,又叫田鸡笼。陶瓷田鸡笼多是一些有钱人家或大户人家使用。买回来的田鸡一时吃不完,就会放入田鸡笼。田鸡笼身上有镂空的口子,是使田鸡有较多的空气,笼底凸起的孔,方便人们将水倒进笼内给田鸡,多余的水就会从小孔流出来。据说,放入田鸡笼内的田鸡,一般都可以养十天八天。
为什么陶瓷会叫作笼呢?看到记者有点疑惑的样子,林先生解释说,因为广东人习惯将饲养动物、鸟类的器具称为笼,如鸡笼、雀笼,故亦把这个用作饲养田鸡的埕也叫作笼。从清末开始,石湾就生产陶瓷田鸡笼了,至民国时最为盛行。由于陶瓷田鸡笼比一般用竹织的好用,也不容易翻侧,故颇受人们欢迎。民国后期,由于陶瓷田鸡笼的需求量不大,才慢慢停止生产。“这么大的陶瓷田鸡笼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林先生说。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