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春夏之交,一年中最灿烂的时光,佛山政企互动迎来关键时刻。 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于佛山而言,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正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而此刻理清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营造政企良性互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现阶段“经济寒冬”之下,政企携手共渡时艰的要义所在。
历史选择
事实上,几百年来,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剪不断理还乱。
早在18世纪中期,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归结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主张市场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不要干涉经济运作。这对于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促进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从19世纪开始,伴随着阶级冲突、失业贫困等矛盾愈演愈烈,终于酿造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看不见的手”宣告破产,“政府有形的手”不可抗拒,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无可否认,这一时期,政府的干预使经济得到很快恢复,但由于其缺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剖析,故对“反危机”之后出现的滞涨现象显得力不从心。
随后,无论是新经济自由主义的迅速崛起,还是凯恩斯主义的重新回归,一直是西方学界纠缠不清的议题。
其实,抛开学界的争论不休,不难发现,“看不见的手”与“政府有形的手”都是历史的选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时而变、因事而异。总体而言,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能在一段时期内促进经济发展,但两者间无永恒之定律。
理清边界
今天,国际上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呈现异彩纷呈的特征,各个国家从自身情况出发,理清两者间的边界。例如在美国和日本,“自由市场”的观念正受到质疑,国家重振经济的作用被看重。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无论是推动社会转型还是产业转型,政府与市场“双手并用”已成共有特征,即在强调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确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比如在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号角已经吹响,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对政企合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的生力军,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发展正遭遇“寒冬”;另一方面,市场的资源配置需要政府简政放权,进而激发民企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一切,迫使政府决意要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2012年“服务企业的暖春活动”,还是2013年拟定“百强创新型企业培养计划”,都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关爱。
用市长刘悦伦的话说,两者仿佛同一战壕的战友,“佛山今天取得的成绩不是靠政策优惠来的,是佛山改革及企业家与政府良性互动得来的。”
无为之手
那么,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下,政府与企业如何进行良性互动呢?
上个月,佛山召开大型骨干企业代表座谈会,针对政府扶持企业会否“帮过头”的担忧,市委书记李贻伟表示,如果政府对企业放任自流,没有意识去解决企业的困难,离企业远远的,那永远也赶不上人家。只有政府和企业两股力拧在一起,才能形成合力,但这个分寸要把握得当,“不要干预,过了界两股力就会抵消掉。” 这就好比将政府“有形之手”进一步比喻为“无为之手”,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不是单纯地讲“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也不是在市场主体自律与自协调机制的缺失下,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宽、管得过细、管得过死”。
而是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就应当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环境和必要法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贝克尔认为,市场有自己的规律,建议政府干预之前,应当考虑政府的实际政策是否对企业有益。
所以,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在于政府尊重市场规律,与企业寻求共同的利益,培育市场,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