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当下,新兴的建筑层出不穷,中国的鸟巢,伦敦的圣玛丽斧,纽约的新艺术博物馆和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等建筑都让人赞叹不已,在感叹它们的神奇的同时,人们又是否真的了解建筑的深沉魅力所在呢?近日,记者就建筑思想、建筑选材和学生教育三大话题,对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王河进行了专访,和广大网友一起感受建筑设计的魅力。
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 王河
谈项目设计:让建筑更具生命力和代表性
中国陶瓷网:王院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陶瓷网的采访!最近有设计一些建筑作品吗?
王河:最近我的团队在忙几个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项目,如广州大学校史馆,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在清远的一个培训基地,云浮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广州清平路市场进行改造的项目等。目前已经将广州亚运城村长院和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行史馆两个项目申报“中国建筑设计奖”。
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行史馆(1)
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行史馆(2)
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行史馆(3)
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行史馆(4)
中国陶瓷网:能就“亚运城的村长院”这个项目做一个详细介绍吗?与以往的一些作品相比,亮点在哪里?
王河:村长院是广州亚运会期间接待亚洲45个国家元首及体育代表团领队的地方,是一个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舞台。它的建筑体量不大,取“村长院—岭南人家”的朴实意义,结合建筑的传统特色,将富有岭南传统特色的装饰工艺灵活运用,画龙点睛,营造出一个洋溢着岭南传统而淳朴风情的“村长家舍”。
概括来说,村长院主要有两条轴线,一条是水上轴线,集中展示水岸景观和临水建筑,体现浓烈的岭南水乡风情,展示岭南文化中休闲、放松的一面。一条是室内轴线,集中体现岭南园林的轻巧、精致,岭南建筑的通透别致,岭南人家的温馨、热情。它通过和中国元素和岭南元素的结合,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喜庆、共享的精神。
亚运后,村长院和整个亚运城已经整体打包卖给了开发商,所以现在村长院作为“亚运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我比较关心的。
广州亚运城村长院全景
广州亚运城村长院(2)
广州亚运城村长院(3)
广州亚运城村长院(4)
中国陶瓷网:对于“亚运遗产”这一块,你有什么看法?
王河:横向比较北京和上海,上海在维护“世博遗产”,北京在维护“奥运遗产”上,这两个城市都做了很多工作,有得有失。而广州举办亚运会,是体育赛事在一个新的城市举办,众多亚洲人共同关注这件事,并前往广州参观。
赛事完结后,如何保留原有的亚运遗产,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也是我们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我在呼吁如何将亚运村这个风情带,做成一个让市民参观的风情观光旅游点,即亚运遗产博物馆,就像亚运会结束后诞生的东濠涌一样。东濠涌在改造的过程中,可谓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建筑师把一个300-500平米的老建筑做成了一个博物馆,最后这个博物馆成就了多个“之最”,第一个是“合成之最”,第二个是“空间之最”,第三个是“人流之最”。
谈设计:建筑设计要在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为本”
中国陶瓷网:您设计一个作品,主要考哪些因素?请举例说说!
王河:例如广州大学校史馆,我会通过挖掘广州大学的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和博学概念等要素,通过这些要素体现出广州大学的传统。
中国陶瓷网:最终这一种传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王河:这就是设计的关键,需要我们找出历史的文脉并且表达。文人会通过文字表达,设计者会通过图案去表达,室内建筑师会通过空间进行表达。建筑师通过空间演绎文化,用图案和文脉以及提炼出来的符号,借用专业语言,将这种内涵表达出来。
中国陶瓷网:请在广州大学校史馆的设计亮点基础上,举例说明用设计演绎传统文化。
王河:广州大学校史馆有两个入口,其中一个在图书馆主入口的左侧。我们在左侧装有一个导视系统,通过一个小门,把小门和长廊结合,塑造一个时光隧道感觉来表达百年老校的历史,这样既突出了文化内涵,又引人入胜。
还有,在中国美院这个建筑里面,建筑师将学生的生活作息流程融入到校园建筑的位置设计当中,学生一天的作息流程:一早起来在宿舍,然后到饭堂,接着到教学楼,最后是运动场,这个是利用学生生活空间作为参考半径进行设计。而不同于我们的城市化建筑和官样建筑,以社会为核心,用形象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
建筑设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应该要蕴含文化,以人为本。
中国陶瓷网:设计界有一种说法,称“岭南派”的建筑设计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国设计的代表,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王河:当下建筑界讨论得最热烈的事莫过于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和世博前的中国馆。人们对这两个话题的讨论,让我感觉到一脉相承的东西的存在。
人们在争议中国馆是否能代表中国的时候,有人认为中国馆是一个器皿承载了中国的文脉历史和福气。而对于王澍这个案例,它刚好和一百年前在广州建立的中山纪念堂以及在南京的中山陵类似,人们仍然在民族风格上的争论。
但是这一种争论表明了一个现象,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民族自信心加强了,我们也在追求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岭南派”的设计风格随着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而颇具代表性。
谈选材:建陶产品成建筑选材主流
中国陶瓷网:中国目前的建筑面积在世界上是处于何种水平的?
王河:中国的建设规模是世界第一的,第二名的国家在数量上被远远抛在后面。
建筑有两张皮,一个是外面的,一个是里面的。随着现在建筑理论的演绎,外面的皮就用玻璃墙、现代花岗岩、大理石、涂料和旧砖等材料进行铺贴,结合地形,演绎空间的内涵。
中国陶瓷网:如何通过选材表达设计思想?
王河:选材有通用的大理石,花岗石,砖,马赛克,瓷片;第二类是木头,铝合金,玻璃墙;第三类是用符号和文化表达。
例如,中国馆用红色和外形方面是一个放大的斗拱,目的在于传达一种文化信息;旧建筑拆下的建筑材料用在新建筑上传达对传统文化追寻,传达对文化保护和对老城墙爱护的信息;外墙面种植爬山虎,传达与大地共生的信息;也有一种是和太阳光的结合,通过窗户,窗台,女儿墙(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和屋顶做成环保间吸收太阳光,这是一种高科技的生态建筑。
中国陶瓷网:对于建筑行业的选材,你认为主流是什么?
王河:目前来说,建陶是主流,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一样。其实,值得提出的是,建材应该根据地域特色进行选择才能建设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例如哈尔滨和海南岛的建筑就应该铺上不同的砖以展示不同的地域风格。
还有如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方,香港给人的感觉充满商务性,而澳门则比较休闲,所用的表皮材料就应该演绎文化和内涵表达两大角度出发,所以,现在整个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气息比较强的。
我们在进行新城建设时,很多人认为新房子就是好的,其实不然,就像澳门,他们把老房子充分地保护起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对于澳门的发展有十分大的推动作用。
谈教育:建议学生要从“设计空间”到“实际空间”
中国陶瓷网:70后,80后和90后的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区别在哪里,能就不同年代学生的设计观念这个角度谈谈吗?
王河:身边都有这些设计师,70后做事比较沉稳,比较注重功能,80后会有跳跃性,他们偏重形式,在设计时候比较喜欢色彩斑斓的表达方式,90后就比较偏向现代风格。
在现在我带的7个毕业班同学里面,有6个偏向现代风格,我尝试不断引导其中一位同学在传统的建筑中找出三间两房的空间,用庭院和栏桥将其演绎成现代风格,最后,他还是回到现在风格,因而,我们以后在建筑教育方面应该挖掘和传递传统文化。
中国陶瓷网:目前,广大建筑学科的建设进展如何?
王河:首先,我们广州大学的建筑学建设还是走在前列的,我们的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是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建设成就方面,继华南理工大学之后,广大是广东省内第二家。第二,我们土木学院的博士后也获得批准,我们将生态修复、减灾、生态建筑、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这几大学科分出来,进行学科建设和学科拓展。这几年,广州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文建设以及学生的培养都有丰硕的成果。
中国陶瓷网:与在职建筑设计师对比,学生有哪些地方仍需进步的?
王河:学生的创意往往是一种理念,离实现还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我在做毕业设计辅导的时候提醒学生:设计时要发散思维,最后要符合实际。(文/中国陶瓷网记者陈少霞 图/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及中国陶瓷网记者李驰平 )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陶瓷网”的网页作品,如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延伸内容,版权均属中国陶瓷网所有,欢迎其他媒体转载借用,但必须注明出处为“中国陶瓷网”,如有原创记者署名的,也须标明原创记者的名字。本网站一经发现其他媒体违反了以上版权声明,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