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中国光伏集体挨耳光

中国光伏集体挨耳光

2013-03-30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 阅读:1264
0 0

    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尚德之败,是打在中国光伏企业与地方政府脸上的一记集体耳光。曾经制造出中国首富的光伏产业,从一开始就是把核心原材料、技术及市场需求双双予人、自己不具主动权的游戏。集体起哄、集体疯狂、集体自杀,又一个中国的产业走向自取灭亡。也不知道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的发改委去哪了。

    “中国太阳能军团”一上场走的都是激进扩张路线。不惜成本、不顾风险、想尽一切办法搞钱扩大产能。除上市融外,银行货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各大银行无不深陷其中。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天合光能、英利绿能这几家光伏企业的授信额度合计就达2450亿元。在资本市场及银行资金的驱动下,中国光伏企业上演了一场产能大跃进。一马当先的尚德电力,2007年只有400兆瓦、2010年跃至1800兆瓦、2012年已是2400兆瓦。英利绿能不甘落后,能力和出货量紧随其后。

    激进扩张的第一个恶果是负债率畸高、稳健性全失,抗风险能力低下。长久以来,尚德电力的刚性流动负债一直高于其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到2011年末缺口达到12.65亿美元。尚德电力的办法不外从资本市场圈钱和从银行贷款。2007、2008、2009三年融资额分别为1.72亿美元、3.38亿美元和1.43亿美元。到2011年未,尚德负债达35.84亿美元。2012年一季度未,尚德短期借款及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合计超过15.6亿美元,而尚德的“流动资产”除了4.9亿美元的账面现金(其中2.2亿还因受限不能运用)就只有5.2亿美元“存货”和9.1亿美元“应收”。盲目扩大产能的第二个恶果是价格下滑,正应了“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应便宜;中国人需求什么,什么就贵”这句话。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对太阳能光伏模组的需求大幅下降。尚德和他的“难兄难弟”们的出货量却仍然一路上涨。回过头来看,这就是一场愚弄人的游戏。欧洲诸国政府每年补贴多少钱,取决于人家本国的经济状况——比如遇到经济危机财政困难就少补或不补贴,与我们的供货量无关。

    当初尚德是否应当不扩大产能?以尚德为一方,以英利作为众多中国太阳能企业代表绘制一张博弈表。如果双方都不扩大产能,各自的收益都是零。单方扩大产能,可以获得五方面的收益:成本优势、市场占有率、土地税收政策优惠、资本市场的追捧银行的追加信贷、品牌知名度。假设单方扩产方收益为5单位,则不扩产一方的损失为5单位。如果双方都扩大产能,必然造成原料涨价、产品降价和资金链紧张,各自的损失为3单位。施正荣与苗连生,像绝大多数企业家一样,本能地不会容忍竞争对手单方面扩大产能。

    上述“愚人游戏”里还有一类重要的玩家,就是国际晶体硅生产巨头。它们的产品质量高、能耗小、成本低。以前,中国光伏企业所需原料几乎全部来自海外。随着“中国太阳能军团”的一拥而上,晶体硅的价格一路攀升到每公斤400美元以上。科班出身的施正荣自然会预见到这种情况,尚德抢在原料价格暴涨之前与供应商订立了为期十年的采购合同,以每公斤40美元的价格锁定相当一部分原料供给。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在多晶硅价格成倍长涨时,光伏企业不可能将成本全部转嫁给用户,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而当中国多晶硅产能初见规模时,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之时,此前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大厂开始恶意压价,由于欧洲诸国经济不景气,原料降价成了降低产品价格的理由。结果是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合同的尚德更倒霉。时至今日,人们才发现头戴“高科技”、“绿色环保”光环的太阳能企业只不过是“多晶硅来料加工厂”。

    如果投资于多晶硅制造,尚德会败得更惨,英利的多晶硅路线恰好证明了这点。2008年,英利计划投资120亿元的“六九硅业”正式启动。一期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于2010年建成。号称“采用新工艺,极大的降低能耗和污染”,达产后每公斤成本可以降至22美元!一时间各界的溢美之辞不绝于耳,不到一年六九硅业就现了原形:技术根本不成熟,成本高达每公斤60美元以上,品质还难以保证。2011财年,英利为“六九硅业”计提了22.75亿元的减值准备(接近一期投资额),宣告项目彻底失败。

    转了一大圈还得转向国际厂商采购。尚德电力、英利绿能的失败自然有其本身的原因。技术、市场、管理甚至企业领导者心态上都存在问题,但这不是中国光伏产业深陷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之一是“两头在外”。中国99%的光伏产品销往欧洲市场,其核心原料多晶硅也几乎全部来自国际厂商。许多有识之士对“两头在外”颇有质疑,但“施正荣们”认为扩大产能就会赢得主动。

    除此之外,中国光伏企业还有两个死穴:需求非刚性、没有核心技术。光伏电池不是必需品,其市场完全是各国政府补贴出来的。可以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大方向上就搞错了!而在此背景下,尚德失败的主因已非施正荣个人的决策失误、关联交易、资产转移……当产业的位势、商业模式已先天摆在那,施正荣们即便做出种种“占优策略”,亦不能摆脱失败命运。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