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中国陶瓷网讯 2012年,一个寓意特殊的年份。果然,进入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市场的寒意明显胜过2008年。在不少老行尊眼里,这一次“寒冬”是真的来了,而且是大家入行二十多年来最冷的一次。
变局:制造业“抗寒”
2012年,一个寓意特殊的年份。果然,进入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市场的寒意明显胜过2008年。在不少老行尊眼里,这一次“寒冬”是真的来了,而且是大家入行二十多年来最冷的一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突袭,宣告持续了30年的经济繁荣期的结束。此后的两年间依靠政府4万亿的投资拉动,国内经济实现率先“复苏”。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单靠投资的拉动的国内经济复苏进程注定不可持续。再加上挤压过去10年繁荣时期楼市泡沫的不可逆转,于是,“抗寒”注定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制造业的主旋律。
但是,对于那些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来说,当前的形势似乎更加逼人,因为“抗寒”企业必须同时在两条线上作战:一方面要应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另一方面要转向国内市场,参与家门口早已白热化的市场竞争。
变向:向“内”转
佛山市南海燊雅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高的装饰砖”正是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出口转内销的典型。
2004年5月,行业第一块抛晶砖的前身——“玻彩砖”在“高的”诞生,“高的”由此确立抛晶砖行业奠基者的地位。2004年10月,“高的玻彩砖”正式命名为“高的抛晶玉”,并亮相第四届佛山陶博会,引起轰动。抛晶玉由此成为抛晶砖的第二名称。2005年起高的抛晶玉开始启动国内市场。但彼时由于产品大批量出口中东、俄罗斯、韩国、印度等,且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国内市场的运作只开了个头。
2010年“高的”决定重新布局国内市场,并籍首创的多矩阵分点布料和无边界渗彩两项新技术,于第二年春天推出抛晶玉“金玉年华”系列,并展开全国性招商活动。2012年春天,“高的”再创次纳米复合熔晶技术,利用组合大料、高清喷彩等独特工艺,推出抛晶玉升级版——“喷墨+超白砖坯”的纳晶石。至此,“高的”完成了第一阶段产品开发“向内转”的战略任务。
变招:“不变”中求“变”
但是与单纯的出口加工业务相比,国内市场的开拓是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出口业务基本上是按订单生产,关键是产品的创新开发、品质把控和交货期。而国内市场消费层次丰富,需求多元化,出口型企业转做国内市场首先需要准确了解、分析国内市场需求,选准切入点。“高的”再次启动国内市场之时,正是全抛釉砖大热、抛晶砖流行、微晶石复苏之际。全抛釉综合了抛光砖和仿古砖的优势,2009年惊艳面世之后,便以席卷之势迅速发展,成为继仿古砖之后又一跑红市场的新品类。微晶石2011年重出江湖之时在行业已经有了10年的历史。微晶石大器晚成,再放光芒,既源于市场的成熟,也是历史转折时期行业“救市”的需要。
“高的”面向国内市场重新出发之前,没有习惯性地把眼光聚焦在流行产品上,而是将产品定位由“高的抛晶玉”(点)转为“高的装饰砖”(面),追求的是在“不变”中求“变”。“高的”人深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抛晶玉(抛晶砖),所以能凑热闹跟风全抛釉、微晶石。
但另一方面,为满足国内市场丰富而多变的需求,“高的”在抛晶砖领域也需要不断拓宽产品线。同时,为迎合瓷砖“时装化”的潮流,也需要进一步夯实高的腰线、艺术拼花、背景墙、手工砖等的传统优势。“高的装饰砖”的新定位,表明“高的”准备倾全力迎接正在到来的瓷砖个性化、艺术化浪潮,并打算坚守在这一细分领域作战。
为敲开2012国内市场的大门,“高的”除上半年在抛晶砖领域深耕细作,适时推出推出“纳晶石”系列新产品外,还深入研究各个不同区域抛晶砖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今年7月5日,“高的”营销中心特地从“东三省”的哈尔滨、大庆、长春、营口等地请来经销商,到其位于佛山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的全球营销中心参加一次小型的新产品研发座谈会。会上,“高的”营销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邓庆财和厂部技术骨干一边向经销商们介绍新鲜出炉的厨卫系列新品,一边听取大家对新产品的意见。东北地区是当前抛晶砖最热的地区,但今年以来市场上原来热销的“口味重“(色彩浓烈、图案繁复、奢华)的产品也正在让位于一些风格趋向清晰、自然、简约的产品。“高的”4月份推出的纳晶石以仿天然石材纹理为主,而调查发现,东北市场用于厨卫空间的钛金仿古小地砖市场需求旺盛,于是,经过和当地经销商的共同研讨,“高的”在8月份隆重推出全新的厨卫系列抛晶砖——古风神韵系列。并迅速形成了销售优势,抢占了一部分高端厨卫空间的市场份额。
变严:“内压式”标准控制体系
出口企业转内销除了要针对国内市场重建新的产品体系,在产品质量的控制上也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标准。市场的规律是,越是经济不景气,经销商和消费者对产品缺陷的容忍度越低,投诉就越多。而厂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产品缺陷也接近零容忍。“高的”过去以出口为主,产品标准是严格按国家的相关标准执行。但国内陶瓷行业的“潜规则”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高于欧洲标准,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
工业化大生产的产品,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产品都是有缺陷的。而“高的”管理层的想法是首先尽量把标准定高。以抛晶砖表面缺陷为例:“高的”企业内控标准是在距0.3米远处自然光的条件下垂直观察表面无缺陷,而国家的相关标准是在距1米远处自然光的条件下垂直观察表面无明显缺陷。为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高的”除了执行严格的内控出厂标准以外,还针对各工序制定工序的半成品验收标准,关键工矿点控制标准。还建立了一个总质检负责制,全职的质检队伍为核心,各工序主管分头把关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工序自检、质检抽检、分级全检的的全过称、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做到既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也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了持续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变法:向工厂管理要效益
中小企业比“抗寒”,除了拼产品的花色、质量,就是拼性价比。而决定产品性价比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价格。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管理哪怕粗放一些照样有利润。但在经济低谷时期,经营成本如果控制不好将最终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控制成本,“高的”加强了对原材料采购环节的监管。过去虽然原材料进厂也是经过了货比三家,但材料进来之后就一般只关注数量,对质量并不会做全程的监管,这必然会导致部分质量“兑水”的材料乘虚而入。为此,“高的”上半年建立起供应商样板对版制度,对每批次采购的原材物料进行严格的进仓前检验。即每批进货都必须烧出样板与双方合约中共同认可的样板一致有了对版制度,供应商供货质量不滑坡,由此确保了“高的”产品的优等率。
与此同时,“高的”加强对生产过程的产品损耗和材料消耗的定额和考核,使得直接的生产成本得到进一步下降,“高的装饰砖”总经理庄大宇说。拿600mm规格的“高的纳晶石”来说,投入相同多的原材物料,但如果进仓收成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则相应的成本大概下降5元/平方。因此,从今年上半年开始,“高的”进一步梳理、核算已经沿用了多年的各工序产品的损耗指标和材料消耗指标,使得每个工序的奖罚都有依据。按额定指标,节约的部分奖励工序人员70%,而超出指标的部分由工序全员承担30%的消耗。此举大大激发了员工参与工厂成本控制的热情。据庄大宇透露,通过严格规章制度、把住进货关,杜绝浪费,提高进仓收成率以及其它降能增效举措,“高的”今年下半年头三个月生产成本比去年同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了。这为增强“高的”产品的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厂是企业的“大本营”,工厂稳企业就稳。今年上半年以来“高的”生产车间管理的优化、提升,为其国内销售的业务开拓提供了坚强的支持。经过9个月的逆势征战,“高的装饰砖”传统的东北市场更加稳固,除哈尔滨、长春之外,又新增营口、大庆、沈阳三个点。另一个抛晶砖热点地区——长三角的常州、无锡、苏州、上海、杭洲、张家港等目前也划入了高的版图。此外,加上洛阳、西安、乌鲁木齐、昆明以及珠三角等地的经销商,今年高的开发的新客户总计达超过30多家,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全年的计划。(文/刘小明)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