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很多企业的大门前会摆狮子,摆老虎,唐山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却摆了一对栩栩如生、造型骄傲的“黑猫白猫”,交相辉映,十分醒目。
今年70岁的创始人、董事长王惠文,在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也是惠达新办公大楼竣工之际,将一对自己设计的小猫摆在了大楼门前,以自己特殊的方式缅怀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希望以此教育员工“饮水不忘挖井人”。
正如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的那些亮丽民企一样,“三十而立”的惠达,无数光环加身——连续7次荣登中国陶瓷企业最具品牌价值榜首、跻身亚洲品牌500强评选榜单等等。而就在毗邻之处,有百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唐山陶瓷厂,目前进入破产清盘阶段,一片荒草萋萋的晚景。
“在国内外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挑战下,企业如何实现内涵式增长、继续做强做大,是决定惠达前途命运的新课题。”王惠文表示。其中,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生产力推进的关键因素,也是惠达后续发展绕不过去的话题。
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说起“惠达”名字的由来,王惠文,这位70岁的创业者立刻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一是一定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二是一定要致富当地百姓和惠达员工,即“恩泽一地、惠达八方”,同时,还带上了王惠文名字中的“惠”字。
1982年,这位怀揣“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梦想的创始人,东拼西凑了28万元资金,带领64名员工,创办了惠达前身——黄各庄陶瓷厂。一个13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两座倒焰窑、两台球磨机和一台石轮碾。一个今后享誉四方的乡镇企业就这样诞生了。而王惠文本人也伴随惠达的发展,成为卫浴行业的第一“红人”。
“我就是个农民。”他自谦地说。不过这位农民企业家,却有着“敢把天捅个窟窿”的魄力。他形象地总结自己办企业的体会: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创业刚刚两年时,王惠文就遇到了一个大坎儿。那时国家经济发展过热,开始压缩基础设施建设,限制建设楼堂馆所,致使全国建材行业经营不景气,黄各庄陶瓷厂也不例外。产品积压,借贷无门。一时人心惶惶,“黄各庄陶瓷厂该倒闭啦”的谣言更是满天飞。
“一定要让濒临倒闭的黄各庄陶瓷厂复活,拿出我王惠文的实力,让大家看看!”怀着百倍信心,王惠文背起两件卫生陶瓷,开始全国各大城市推销,从北京到西安再到上海,之后转战山东。可20多天的时间里,一点成交的消息都没有。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山东济南火车站听说东营正建“石油学院”,他坐上一辆毛驴车,就奔过去了,最终,感动了建筑方,拿下了一大笔订单,黄各庄陶瓷厂复活了!
那次经历让王惠文深刻体会到“无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内涵。之后他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将黄各庄的的百人销售团队全部“赶”出去,大家奔赴佛山、上海、北京、兰州等地,在全国建立了23家直销中心,几乎覆盖了全国的大小市场。
“我认为,惠达的文化一直葆有昂扬的激情。”惠达卫浴创业元老、常务副总裁董化忠对《中外管理》说。在他看来,这一点受到王惠文本人的影响,虽然当时企业“一穷二白”,但是王惠文身上特有的力量和前瞻的眼光,让人愿意为之“牵马坠蹬”。
他仍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百十号人跟着王惠文,天天忙活到深更半夜。当时工厂周围都是田地和泥路,王惠文为他们每人在自行车上安了一把摩擦起电的车灯,在忽闪的灯光下,他们就一脚泥一脚水地往家走……不知疲倦,也不懂得惧怕。而30年过去了,惠达还保持着中层以上员工无休息日的传统。
凭着这股劲儿,惠达硬是打出了一片天。那时,老国企唐山陶瓷厂被称作中国卫生陶瓷摇篮,惠达也一直借唐山陶瓷厂黄各庄分厂创名气。到1988年,唐山陶瓷厂成立大集团,要求其分离出来。惠达准确地抓住了这次契机,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没有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惠达成功也证明了‘黑猫白猫论’,在惠达,能把企业质量搞上去、产品卖出去的,无论黑猫白猫,都是好猫。”王惠文说。
诚信文化砸出来
在长期的发展中,惠达当然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虽然他们并没有刻意总结过。
“如果非得总结,我觉得‘诚信’算一条,对外是对消费者、客户诚信,对内是对员工负责。”王惠文说。
的确,在唐山市,提起王惠文,老百姓的评价是“信誉度比当地政府官员还高。”在惠达办公楼不远处,惠达耗巨资建立的惠达公园,占地几十亩,“比城里的公园都漂亮”。连唐山市里的人早晨都驱车过来晨练,周边几个庄的老百姓更不必说,他们每天都能看到晨练的王惠文,跟他热情地打招呼,攀谈两句。
而由惠达投资2800多万元兴建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惠达广场、镇政府礼堂、敬老院、惠达医院、惠达宾馆等已相继投入使用。王惠文兑现了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承诺,惠达每年给地方政府的利税贡献也达几个亿。
在王惠文看来,惠达的今天,正是企业诚信自然结出的“果”。1995年初,果断打出“惠达”品牌的王惠文,提出了“超唐山、赶佛山,争全国第一”的发展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就是冲破一切旧的障碍,抛弃老观念、老框框的束缚。
“砸”,砸出品牌!1999年,王惠文率先提出“宁砸千万件,不售一次残”,将三级品全部砸掉,产品出厂实行两个等级,为此企业每年损失约500万元;2000年又相继砸掉二等品,产品出厂实行一个等级即优等品出厂,为此企业每年要付出约1000万元的代价。
那时候,卫生陶瓷的国家等级分为十级,三级、四级修补一下都可以用,当时陶瓷业是“卖方市场”,十分抢手。不少小商贩跑来求他,不要砸,低价卖给他们。王惠文全部拒绝,“惠达只生产一等品”。拒绝了小贩,惠达迎来了全国的经销加盟。
“惠达不是我王惠文的,是大家的。”王惠文说,一向大方的他,说到做到,在1997年实行了企业改制,明确了集团内部员工持股的制度,员工股占总股本的45%以上,其余20%多归黄各庄政府所有,王惠文和他的大儿子惠达总经理王彦庆共持有30%。“必须给政府股份,政府执政一方,手里必须掌握经济基础。”
在当年的股份制成立大会上王惠文提出“爱护惠达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他说,“要致富员工,万元户不算富,八万、十万刚起步,到了百万才是富”。
那个时代,“百万致富梦”极大地激发了惠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改制第一年,生产总量就较前一年增长了81%。
除了激励机制,王惠文认为企业领导者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对员工要求的,中高层包括自己都要严格执行。在他兼任黄各庄镇镇长、党委书记时,他曾要求,每周末镇里的公务人员、惠达车间主任和部级领导一起带着扫帚、铁锹清扫大街,距离是从黄各庄农贸市场到惠达卫浴2.5公里的距离。
文化传承断层
惠达所在的黄各庄,周围是一片片田地,离唐山等几个城市驱车都需要1小时左右,周边缺乏配套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以前的员工多为黄各庄的农民,但随着企业的壮大,惠达如今的近1万名员工,已来自五湖四海。
但至今,惠达仍保持着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初始文化。虽然坐拥几十亿的企业集团,王惠文却十分节俭,只穿几十元的衣服。惠达内部的风气很正,中高层也甚至除了招待客户外,吃饭喝酒都很少。
其实,这种正向的文化基因,与王惠文的为人风格紧密相关——在企业中发现问题,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绝不留情面。他认为,惠达现在的领导太“委婉”了。
“我这个人很倔强,跟我同一级别的人,现在做市长、县长的都有,我对领导来说就是刺猬,‘捧着扎手,扔了还是块肉’。”王惠文风趣地说。
早些年他在公司内部规定:女同志上班不许穿高跟鞋,不准烫发、涂口红和穿裙子。男员工不许留长头发。有些规定到现在一直保留着。
在惠达公司转转,一幅大显示牌上,惠达卫浴“八荣八耻”赫然入目,内容包括:干净整齐、按章办事、早期预防、验收合格、积极改进、团队精神、不断创新等,几乎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是靠言传身教一点点积累的。”董化忠说。在他看来,大部分制造企业都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为那是务虚,抓生产才是根本。而对于内部企业文化建设,王惠文总结的经验是“我学习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开会,开很多大大小小的会,高层将自己的决定传达中层,由中层管理人员实施,关键看中层的落实到位不到位。”从1995年以来,惠达就希望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发展,“以前人治成分占70%,法治占30%,现在占比正好相反。”王惠文总结道。
2009年6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惠达时,对公司提出了“创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再上一层楼”的期望,此后惠达启动了“双百惠达”战略。“双百惠达”,即在10年间,实现销售额超100亿元,打造百年企业,塑造世界级品牌。理想不可谓不远大。
只不过,这家令人敬佩的企业在走过30年后,虽然仍在保持持续冲刺力度,但显然也在文化上进入了自己的瓶颈期。
早年王惠文要求各级领导一起扫大街的规定,早已经失效。“我退居二线以来,他们一个月也不见得扫一回。”王惠文怅然道。
而更重要的是,惠达内部人员扩张速度很快,年轻人尤其接受不了批评,受不得委屈。以前加班加点也没怨言,现在给加班费都不干。他们要求按点下班、每周休息两天,下班能购物、休闲。“惠达要不是生在农村,一些管理做法肯定行不通。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惠达的文化。”一位惠达底层员工对《中外管理》说。
这种新老员工的代沟,在惠达内部表现突出,即便在管理层,也已有所体现。
“惠达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空降人员很难适应。”董化忠说。惠达内部,董事会成员年龄大约在50岁至70岁之间,中高层也有40岁左右的,形成老中青团队,思维模式和观念都不同,沟通不太顺畅。从2009年起,王惠文已退居二线,将企业交给了总经理王彦庆管理。“以后是中青团队的天下,我替董事长站好最后一班岗。”董化忠表示。
启动“双百惠达”战略后,惠达更加忙碌了,招聘、培训等内容更多了。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这几日又要到偏远山村去招工。他很无奈地说:“有些企业是把机器变成人,我还在把人变成机器。”
为谋求“双百惠达”,目前惠达还在积极谋求A股上市,而一位咨询人士指出,上市牵涉的问题广泛而复杂,需要企业在各方面建章建制。
作为制造业的民营经济样本,惠达的企业文化既有自身特色,又闪烁着传统企业的些许身影。而让惠达发展壮大的“黑猫白猫”文化,需要在现有的企业土壤中生根、发芽。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