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镜子和梳子是女人包包里最重要的两件东西,也是最能睹物思人,最能引起浮想联翩的两件器物。男人中可能有人从不买镜子和梳子,也极少用镜子和梳子,十指当梳、盛水做镜的人也占一定的比例。过于自信的人,往往四处碰壁,懒于梳理思路的人,也常常受挫,从来不照脸、不梳头也罢!不过无论如何还是要学会比对、纠正和归纳,尤其是人之心、企业之心和产业之心的修炼,还真离不开镜子和梳子暗含的哲理。下文,谈一谈,这些哲理对陶瓷产业、陶瓷企业的深意。
以人为镜,以明得失
《广雅》“鉴谓之镜”,可见镜子与鉴意思相同,唯一区别的是镜子是现代人的叫法,现代人的镜子基本上是镀银玻璃镜,古代人的镜子是货真价实的金属镜。镜子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说文中说“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可见从“监”到“鉴”的历史就是陶瓷制造业和冶金制造业的发展历史。镜子到了唐太宗那里就又多了一层深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就古人有用,今人亦有用,陶瓷产业、陶瓷企业和陶瓷人更值得借鉴。
前一段时间,日本人“购岛”引起国内民众激情爱国,缺乏理性的“打砸抢”反映出的不是爱国而是误国。我们本可以日本企业和日本产品为鉴,实施“追赶超”战略,在教育、科技、经济、军事、文化上压垮日本。在陶瓷产业,日本的技术产品如智能节水洁具,功能性陶瓷砖和功能智能陶瓷都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制造业的管理方式也值得推崇。我们完全可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我们完全可以“以史为镜”避免犯错误,以产品为鉴,知道我们的不足和短处。
意大利里米尼国际陶瓷技术展、博洛尼亚陶瓷卫浴展、维罗纳国际石材展相继落幕,出国参展考察学习的朋友今年多于往年,这么好的镜子摆在哪里,能照出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企业差距和不足?这几年意大利陶瓷产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以史为鉴,我们也该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如何突围?如何产业提升?
外得其形,内应其理
媒体和参展者从意大利带回来的几个关键词很多很乱如:“木头”、“石头”、“大”、“薄”、“亮”、“喷干粉”、“滚筒压机”等等。这些所见所闻,需要梳理、消化,需要整理成发展规划。
产业经济的变革,尤其是深度变革,需要从“头“开始,做好“首”要工作,给陶瓷产业梳头理发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到今天。需要研究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产业与资源、环境、社会、市场之间的矛盾,需要研究战略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等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企业需要变革,变革的关键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还要涉及管理结构、发展战略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学习日本也好,学习意大利、西班牙也好,不仅要外得其形,还要内应其理。改革开放30多年,建筑陶瓷产业也顺应历史潮流在中国发展了30多年,30多年来,尽管创新不断,但是离超意甩西的距离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创新能力上和国际知名度上。不过这次中国军团首次扩容,从一到三,也算是迈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或许值得庆贺,可是看到中国陶瓷企业朝圣般涌向意大利,也总感到中国建陶的失落和寂静。
外得其形,建筑陶瓷产业基本做到了,也做得比较大。不过由于产品缺乏内涵和创新,导致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同质化也在加剧,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基本状态看起来比较乱。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梳子,一把可以理顺产业发展思绪、企业发展困惑的梳子,能让产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绿色、和谐的、低碳的发展理念。
“与意大利陶瓷产品设计相比,我们还是很落后。一方面是投入的问题,一方面是需求的问题,我们往往没有提高到一个全面设计的高度。”这是尹虹博士的感叹,设计是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点睛之笔。缺乏设计的产业就像瞎子一样,丧失了发展方向的辨别力,每年人流如潮,回来后仅仅停留在外形的模仿上,片段的创新上,而不是坚持走自我创新之路,坚持完善自我创新体系。那么到头来,还是改变不了困局,还是停留在四处碰壁的境遇中。
产业变革需要来自产业内心、企业内心的变革,感于外而发自肺腑。秋去冬渐来,我呼吁不仅要备好越冬的棉衣,还要坚持锻炼激发内在的创新力,来年春天,必将赢得另一个明媚。(作者/韩复兴)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