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陶瓷城10周年人物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陶瓷城10周年人物志

2012-09-27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陈少霞 阅读:1771
0 21

    2001年之前的佛山,在绵延10公里的石南大道上,道路的两边高大的烟囱林立,密密麻麻布满了陶瓷企业,但独独缺一座展示和交易陶瓷产品的高档陶瓷市场。不但佛山没有,全国也没有!

  就在这一年,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筹划建设一座面向全国的高档陶瓷展览馆。说干就干,抓紧时间干!2002年,当时的石湾区政府官员、投资人、管理人员一起跑北京、找协会,策划布局,走访大型企业,招商……仅仅用了300天,一座巍峨挺拔的陶瓷城就在生产出中国第一块瓷砖的石湾横空出世,被誉为“禅城速度”!

  中国陶瓷城的崛起从此掀开了佛山陶瓷新的篇章——使佛山陶瓷从中国陶瓷的生产基地成为中国陶瓷的集散地,同时也开启了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里程。直至10年后的今天,在本地陶瓷企业9成外迁之后,这里仍然是中国陶瓷面向世界的窗口。这,就是中国陶瓷城的经营者献给她最好的10周岁生日礼物!

  这10年中国陶瓷城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和残酷的考验:从2001年筹建时就被议论与华夏陶瓷城的“双城之争”,被批评为“重复建设”;2003年被几十家商户集体要求退租;2004年更出现各种奇谈怪论:不如改成博物馆、不如改成超市;2005年一度将商铺拆分出售;2006年政府有关人员在华夏陶瓷城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陶瓷城今后以工艺美术陶瓷展示为主要功能,不参与陶交会……

  这10年中国陶瓷城也迎来了无数欢呼与荣耀:2002年10月18日开业时全城轰动万人空巷争睹中国陶瓷城风采;2003年陶瓷、装饰、房地产三大行业在此携手合作掀起“陶瓷风暴”;2004年被授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2005年中外知名设计师、专家、国际采购商齐聚,为中国陶瓷城走向世界出谋划策;2006年“全城购物节”定期举行;2007年“美洲采购节”在此启动;2008年陶瓷总部基地开业;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中国陶瓷城考察;2010年启动“韩国采购节”,并接管华夏陶瓷城每年的陶交会,加拿大市长率团前来考察;2011年启动“西班牙”采购节,美国20多客商前来考察……

  从无人喝彩到客似云来,从集体退租到一铺难求…中国陶瓷城用10年创造了中国陶瓷业的又一个神话,也成就了佛山的又一段传奇。

  这10年,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与中国陶瓷城共同经历了这些风风雨雨。他们中,有丁卫东、廖斌、夏高生、蔡初阳等协会领导和当年政府的领导,也有陶瓷业资深人士张永农,当然更有中国陶瓷城的股东何新明、叶仙斌,以及中国陶瓷城历届和现任的经营团队霍锐强、余敏、陈总良、周军等。

    今天,在10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10位和中国陶瓷城一起经风沐雨的人,听听那些奋斗的故事,那些历经挫折的辛酸和泪水,那些困境中的坚持,更有那些“战友”的情谊,领导的支持与帮助,百折不饶战胜困难奏响胜利凯歌的喜悦……

    一、 横空出世全城瞩目也引来争议

    2001年为何政府要筹建陶瓷城?两个大股东因为什么机缘选择了投资陶瓷城?陶瓷城如何能得到如此高端的定位“中国陶瓷城”?“双城之争”中如何招商成功?2002年中国陶瓷城横空出世,开业时佛山全城如何万人空巷参观中国陶瓷城?且看当事人蔡初阳、何新明、叶仙斌、张永农如何忆当年。

    【蔡初阳】当时佛山陶瓷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环保问题迟早会带来生产的外迁,生产基地一旦转移,陶都就没陶了。虽然佛山市政府是在2007年才做出陶瓷企业外迁的决策,但其实早在10年前石湾区政府就已经预见到这个问题。南国陶都是佛山的名片,不能让这张名片随着企业外迁消失,应该建立一个平台将佛山沉淀的陶瓷文化继承和发展。除了上述原因,最直接触动政府作出建设陶瓷博览城决定的契机则来自于当时正筹建的华夏陶瓷城。当时南庄还被授予“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匾牌,给当时的石湾区政府很大的震动。从古就有“石湾瓦,甲天下”的说法,如何保住石湾的陶瓷名片就显得更为迫切。

  当时向佛山市政府报告,政府有关领导表示,南庄政府已经在建陶瓷城,石湾要建也只能以民间资本为主。于是石湾区开始找企业投资。首先找了星星冷柜一个股东,然后我去找鹰牌,我和当时的鹰牌董事长谈了10个晚上,最后鹰牌表示不投资。最后我找到东鹏董事长何新明,只谈了一次,东鹏就决定投资这个项目。

  陶瓷城从立项到开业,只有300天时间。时间非常紧,加班是常事。我常常在晚上12点去找投资人协调资金等事情。从建、招商、到博览会召开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禅城速度”,至今这个记录还没人打破。最让我自豪的是,10年发展证明中国陶瓷城的建设质量和布局都无可挑剔。

    【张永农】2001年东鹏董事长何新明问我对陶瓷博览中心的看法,我建议他们取名“中国陶瓷城”,占领高端陶瓷市场。何总担心中国字头不容易获批,我表示可以试试。之后。我与何新明、蔡初阳等一行到北京拜访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张人为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等协会领导。最后争取到协会支持,同意联合发文成立“中国陶瓷城”。2002年4月29日,两个协会在佛山市为“中国陶瓷城”正式授匾。

    【何新明】2001年当时的石湾区常务副区长蔡初阳找我谈建设陶瓷博览城的事,我一听就觉得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东鹏应该去做。

  这10年中也动摇过,2005年董事们认为卖掉陶瓷城马上可以回收套现几亿资金,就把商铺对外出售,已经卖了10%,但半年后董事会经过讨论,认为卖出商铺会为今后的统一经营带来困难,决定收回来。

  “双城之争”的议论曾经困扰过我,市政府不得不两边平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影响。但最终中国陶瓷城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从2010年起,每年的陶交会,华夏的场馆也交给中国陶瓷城的团队统一运作。过去南庄每年要贴补200万办陶交会,现在政府不用出钱了,我们还能赢利,这证明中国陶瓷城的市场化运作是成功的。

  现在中国陶瓷城一期已经一铺难求,我经常接到企业老板电话,要求“关照”一个铺位。我也常常在陶瓷城逛的时候看到老外,这里真正成了中国陶瓷的一张“国际名片”。在佛山陶瓷企业从400多家到外迁后剩下40多家,佛山的产业没有下滑,因为陶瓷企业把“根”留在了佛山,中国陶瓷城和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发挥了作用。

  如果从机制上总结成功的原因,我认为董事会的开明使中国陶瓷城有了今天的成就。董事会实行经营管理权和资本分离的现代管理制度,我们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让管理团队发挥主动性。

    【叶仙斌】身在佛山当然一直都在关注陶瓷产业,我曾经也有过做陶瓷产业的想法,只是没有做成。作为浙江人,我注意到我家乡的市场做得很好。佛山这么大的陶瓷产业应该有很大的市场。所以政府人员找我谈的时候,一拍即合,很快就形成了共识。

  我与东鹏强强联手,在这10年的合作中,双方从未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虽然中途有过动摇,一度想把陶瓷城拆分卖掉,但后来又坚定了信念。现在想来,如果当初真的卖了,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

  10年的发展证明投资中国陶瓷城是正确的决定。
  
    二、关爱有加鼎力扶助的协会领导

    “中国陶瓷城”得以挂上中字头匾牌,与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大力支持分不开。可以说协会是成就中国陶瓷城的幕后推手之一。协会如何力排众议支持中国陶瓷城?协会领导如何寄予厚望,并激励中国陶瓷城成为中国陶瓷的名片和窗口?且看丁卫东、缪斌、夏高生如何解说这10年。

    【丁卫东】2001年原石湾区政府和佛山陶瓷城筹建单位负责人到北京,向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领导介绍项目情况,希望得到两个国家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并申请授予“中国陶瓷城”的称号,两个协会在听取项目介绍后当即表示给予支持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要求,希望共同建设好“中国陶瓷城”,使其代表中国陶瓷行业的一流水平,打造中国陶瓷行业对外展示的窗口和交流的桥梁。

  有关“双城之争”的问题,我们一直希望平等、合作竞争,认为应该立足长远,尊重发展规律和企业意愿,按市场化原则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行业树立标杆,自身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是正确的。

  从陶瓷城项目开始筹办以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一直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陶瓷城”的发展,从项目定位、舆论宣传、国内外招商、展会活动筹划等各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中国陶瓷城取得的成功是行业公认的,她不仅成为了佛山的名片,而且成为中国陶瓷行业对外的窗口,是名副其实的出口基地,商铺供不应求。

  寄语:希望中国陶瓷城成为中国陶瓷行业的创新基地、信息和文化交流中心。

  【缪斌】中国陶瓷城在项目启动之初在行业内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质疑、有赞成、有反对,在中国陶瓷城发展的初期也受到过来自其他方面的阻碍和竞争,但我们支持中国陶瓷城发展的态度从来没变过。为何选择支持中国陶瓷城?谁能做的更好,更有条件做起来,更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能够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可,我们就支持谁。在陶瓷城项目启动之处,协会广泛征求过各方面的意见,得到了相关产区和行业骨干企业的支持。我们也一直坚持,中国陶瓷城必须高定位,入驻的企业必须代表中国陶瓷的一流水平,陶瓷城必须市场化运作,把做好服务放在第一位,经营理念必须超前,要有国际化眼光,不断创新思维。

  寄语:希望中国陶瓷城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不仅要做中国陶瓷行业“名片”,而且要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陶瓷窗口”。

    【夏高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招商时遇到很多困难,当时的总经理霍锐强找我们寻求帮助。协会就为他们搭建平台,促成他们可以一个一个去拜访华东的知名陶瓷企业,并最后把留给佛山企业的铺位让给诺贝尔等企业。外地知名品牌的进入使中国陶瓷城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升为代表中国陶瓷产业的窗口。此后到任的余敏总经理去国际国内各地走访,搞了一系列的活动,使中国陶瓷城成为名副其实的陶瓷文化的国际平台。现在的中国陶瓷城已经成为国内其他陶瓷市场研究和学习的榜样。

    三、“临危受命”,痛并快乐着的经理人

  2003年,内忧外患,内外的人都对中国陶瓷城缺乏信心。“临危受命”的经理人,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坚持、坚守和探索真理,并找到正确的方向?且看当事人打工皇帝霍锐强、余敏、陈总良、周军如何回忆痛并快乐着地为中国陶瓷城打拼的经历,诉说这10年。

  【霍锐强】我是2001年12月27日上任的。4月份准备招商,但“中国陶瓷城”还没挂牌,石湾区政府不让发布招商广告。但开业时间早就定了是10月份,不到半年时间你还不让我发布招商广告,真是让人抓狂!

  除了时间紧,阻力也很大,大家都不看好。我就想必须先“抓大”,把大企业招进来了,小企业就愿意跟着来了。我就一个个大企业去跑。南庄有的企业直接反问我:“我这有华夏,是政府要求进的,我干嘛要去你那里?”后来不断地磨,以好铺位作为条件才同意进来。但招外地知名企业就更困难了!我就跑去北京找协会领导,在协会帮助下一个个拜访华东企业。

    那段时间我着急上火,常常觉都睡不着,人们白天见到我的时候经常是眼睛通红,以为我要杀人呢。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到5月份举行“中国陶瓷城”授牌仪式的时候,授牌当天就签了10多个国际国内知名的品牌陶瓷企业,包括亚细亚、诺贝尔、TOTO、科勒、美标。我的团队说,这是我这辈子干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情。

    2002年10月18日开业那天,是人山人海,轰动全城,全佛山市民几乎都涌过来参观。现在这里成为了全世界陶瓷人心目中最高档、最集中的产品中心。外国人都知道,去中国找陶瓷去哪里?就去中国陶瓷城!也是因为中国陶瓷城的示范效应,这两年浙江等地建陶瓷市场也来找我做顾问。【陈总良】2003年石湾区政府让我代表政府到中国陶瓷城担任执行董事。当时陶瓷城3、4楼大部分还空着,一楼是停车场,还有很多企业提出退租。行业不认可,社会反映也很不好。我的朋友们纷纷劝我:“不要去那里,搞不掂的!”当时大家更看好华夏陶瓷城,认为那里有政府主导,地方大,发展的空间大。周围的人对我是有影响的,但我更看好石湾的陶产业基础。为了鼓励自己,我请书法家何汝文写了“知难而进”几个大字挂在书房时时激励自己,给自己信心。

    当时董事会也有人提议把一楼改为超市,已经招好商,准备签约装修了,我强烈反对,坚持陶瓷城一定要做专业的陶瓷市场。后来对首层重新定位、招商。这是我临危受命上任以来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余敏】2003年3月我从广州到中国陶瓷城就任总经理,算得上是“临危受命”。当时是内忧外患,内外都缺乏信心。我上任的第一个星期,就有17家企业提出退租,算是给了我当头一棒!外部则到处是质疑的声音,“双城之争”、“重复建设”的议论满天飞。各种“建设性的意见”也不时传到股东耳中,他们有建议将陶瓷城出售的,有建议改成博物馆的,有建议做超市的。还有人言之凿凿:“不出两年,中国陶瓷城肯定倒闭!”

  中国陶瓷城向何处去?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我坐在当时那间没有窗户的办公室内“闭关思考”这些问题。我从根源上寻找商户退租的原因以及未来该如何定位:因为中国陶瓷城地处佛山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生产基地也是集散地,因此进驻城内的商户全部是厂家而非代理商,陶瓷城的物业类型很像高端卖场,如果放在其他的消费型城市我们的定位应该是以零售与区域采购为主;但由于进驻的全部是厂家,厂家对于前线销售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销商与代理商来操作;这就是商户为什么要退租的原因,他们对于陶瓷城的定位与自身的进驻需求并不确定。

  我记得那时,除了在办公室的时间,我经常独自在商城里漫步,在脑子里盘旋最多的问题就是陶瓷城的定位,既然进驻的全部是厂家,那么厂家来城的目的我想一是希望提升品牌知名度,二是展示最新产品,第三是帮助拓宽其营销渠道。

  而在这三个诉求里,帮助拓宽营销渠道应该是最重要的,在那时,我也看到了一个非常大的空缺,那就是出口,那时候国内大部分企业不做出口或依赖出口贸易公司来承接一些零碎的项目,小部分做的企业又多以贴牌的形式或者极低的价格。因此我认为中国陶瓷城在满足拓宽渠道这项需要上的主要导向应该是帮助企业对接更加高端的出口渠道;我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展览”,展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营销载体,它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集聚最多的卖家与买家,如果我们能够打造一个以制品为主的专业型展览,那么就可以使陶瓷城的出口地位得以奠定。我想到了2002 年为庆祝陶瓷城开办而举办的陶博会,它的举办时间与广交会同步,这既可以借力广交会庞大的买家资源同时也可成为陶瓷城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一举两得。

  然而2003年却差一点就办不成陶交会了。当时政府要求11月7日举办陶机展,10月份的陶交会不办了。但我坚持要做陶博会,政府不同意,我们就去北京找协会领导,申请协会作为主办方,再由协会发文邀请佛山市政府一起举办。5月申请到批复,6月开始找企业谈各种优惠条件为陶交会招商,最后只用两个月就全部招满了。招完就开始找买家,做宣传。我亲自跑广州广交会周边的酒店谈,将陶交会的宣传单放在酒店甚至客人的房间里。还找到各国驻广州领事馆合作,带他们国家的客商过来采购。2003年的陶交会虽然没有02年那么盛大那样全城瞩目,但因为来的观众都是有实际采购意向的客商,对参展企业更有实效。

  我还记得这么一件事:2004年陶博会上,一名国外客商拿着锤子敲一块砖,问“是不是意大利造的?”我告诉他是中国企业造的,他非常惊讶:中国陶瓷产品也做得这么好?可以说陶交会让外国人认识了中国的好产品,为优秀陶瓷企业打开了一扇出口的大门。陶博会还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2002年到现在总共举办了20届,带旺了餐饮酒店、旅游交通,也提升了佛山知名度,催生了很多出口贸易公司与海外采购驻华机构。

  2006年我又策划了“国际采购节”,三届美国,一届韩国,两届西班牙采购节。这些采购节针对性更强,成为陶交会之外的另一个开拓出口市场的平台。

  除了帮助企业全方位地拓展海外以及国内的营销渠道外,一直以来我们的经营团队都心系着一份行业的使命感“孵化中国陶瓷世界品牌,助推中国陶瓷营销全球”,也因此这十年里,除了创办若干个行业独有的活动与举措外,我们也积极地举办各种跨行业、跨国界的交流与对话,目的就是希望借助中国陶瓷城这个中国唯一以中国命名的平台能够真正地帮助企业与行业成长与提升。

  如今的中国陶瓷城早已家喻户晓、闻名中外,这10年来,我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提醒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各种辛酸、辛苦、煎熬、焦虑都经历过了,但到今天中国陶瓷城得到各方的认可,心里也总算松了一口气,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痛并快乐着”,就是我这10年的最好写照。

  【周军】我到中国陶瓷城第一年也是一个多事之秋。有两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意义深远,甚至会影响到中国陶瓷城今后发展方向。第一件是我2006年1月8日到这里上班当天,正好赶上产权出售开盘日。当时销售也不理想,按照销售所得和返租比率我做了个测算,不划算。之后又因为铺位问题出现一些矛盾。另外考虑到今后统一规划管理也成问题,我向董事会提出建议停止出售。2006年5月把出售的33家铺位全部收回集中经营。

  第二件事是2006年6月,禅城区政府突然在华夏陶瓷城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陶瓷城今后以工艺美术陶瓷展示为主要功能,不参与陶交会。我第二天找政府部门协调,政府部门之后又开了个发布会,宣布不干涉陶瓷城的经营范围和举办陶博会,但开幕式定在华夏陶瓷城。

  2007年,佛山市政府开始实施陶瓷产业转移,我们去江西等地考察,计划去当地发展。但考虑到本地只有一个单体场馆,应该先把总部做大做强。正好南庄有一块地拍卖,我们就买下了这块地。2008年总部基地建成,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原本计划进驻的企业开始观望。很多人开始质疑:企业都搬走了,没必要把总部放在这里吧?这时我们一边完善设施一边与中国陶瓷城一起举办采购节。2009年经济环境好转,总部基地入驻率、开业率明显上升,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10年开始进行二期建设。

  2012年,我们又开始筹建一个升级的陶瓷高端服务平台项目——华夏中央广场,这里不仅有现代陶瓷商城,还有写字楼、国际创意设计中心、银行、五星级酒店、精英住宅等,将其打造成一个地标性产城经济综合体。

  从中国陶瓷城到总部基地再到华夏中央广场,十年三大步,中间充满了艰辛与困难,但我们深知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希望中国陶瓷产业下一个十年再有三大步!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