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土家装品牌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与美国、意大利等国的同行在其国门口一较高下。本土品牌有这个底气,首先当然是因为丰富的劳动资源与低成本做价位支撑,这种趋势曾在国外各种名义的“反倾销”制裁下受到抑制,然而“走出去”却成为业内人士在长远发展上的一个共识。前不久,笔者注意到慕思寝具已开始着手登陆澳洲市场,而相关负责人对这一未来市场充满信心——较之于内地而言,睡眠文化在澳洲消费群体当中已有更好的发育,无论购买力抑或消费观念层面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更宏观地看,一个品牌在某地运营得如何,与代理商运作方式、消费者购买力以及消费习惯等众多因素都有着莫大关系。这也提醒我们未来家装市场将会以更加复杂的形式交叉存在。一些定位奢侈品消费群的家装品牌完全可以在发达国家寻求市场,而“中国制造”亦不复单纯地以低价位姿态立于世界之林。
与此同时,“走出去”不仅意味着与一些国际品牌抢占市场、直接过手,更是相互观摩学习其商业运作的绝好机会。不仅包括模式的移植、品牌的推广以及消费方式的引导,甚至在产品研发层面也能得到好的启示,从而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优化产品线。反过来说,只有当本土品牌有这种把国际品牌作为自身竞争对手的意识,才能从生产层面习养出品牌化路线的自觉性。这种静水流深的过手与交流,甚至可以完成本土公司团队的大换血,乃至促进整个大环境层面的改革。本土家装行业“走出去”,绝对不会永远以低价位为依托,依靠资源成本低廉和丰富的劳动力赚取相对的差价,而应该现在起就树立品牌意识,用专注精神赢取同行的尊重、赢取品牌在消费群体中的公信力。
“走出去”与“引进来”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亦即俗称的“两条腿走路”。其实在与国外品牌交手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几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市场本能,但是停留在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生产者必须有意识地“走出去”,树立起国际视野,加强行业内国际间的学习交流。
客观来讲,家装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注重设计的行业,没有好的设计无异于资源浪费,而产能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除了货物流通不畅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设计层面的粗制滥造。如今已有许多企业逐步加深了与国外设计公司的合作,通过OEM或者ODM以及其它上下游合作锤炼出自身的专业化操作。而国际上一些具有广泛公信力的设计大赛也逐渐得到国内品牌的重视。其实,未必是任何时候国外的工业设计都优于我们自己,而是这种对设计的重视、对灵感的尊重是一种敦促行业更加优化发展的动力。此外,国内外同行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不论是眼下抑或将来都势必是不可或缺的。
随着本土市场的深耕细作,以及本土品牌在国外逐渐站稳脚跟,文化生活层面的交融势必也会影响消费群体的审美和习惯。或者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本土品牌才会站在同一个高度与如今的国际品牌展开同等较量。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