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为何建陶行业的直营如此艰难?

为何建陶行业的直营如此艰难?

2012-09-22 来源:《陶城报》 责任编辑:张建华 阅读:1343
0 230

    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微笑曲线的低端一定是生产制造环节,建陶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日子越来越艰难;而其两端是研发创新、销售服务,是利润与附加值所在,行业竞争越激烈,研发创新就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不仅是花色品种的创新,而且是产品结构的创新,也非限于技术、产品的创新,还包括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

  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环境下,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使企业脱胎换骨,创新推动行业进步、社会发展,创新使消费者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并分享到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成果,这便是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的进步;其中,营销创新最大的突破就是生产制造企业从围墙内的深耕细作,到走出制造围墙,迈向市场终端,大胆创新“直营”模式,包括开直营店、电子商务等。

  “直营”模式在服装、皮具、餐饮、保健品、灯饰、家具、涂料、油漆、木地板、墙纸等行业做得非常成功,而建陶行业早些年也有一些企业尝试过在市场终端自设办事处、仓库、分公司、直营店等各种直营方式,以求减少经销代理环节,一方面让利给终端顾客,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销售量,确保产销平衡,减少产品库存,加快库存周转率,增加现金流;另一方面可直接了解顾客的想法,识别顾客的需求,掌控市场动态,并从终端市场上分享到营销服务带来的利润和附加值;但多数“试水”的企业都以终端失控、严重亏损,最终失败而打道回府,以致后来者对“直营”产生畏惧,特别慎重小心,甚至敬而远之。

  为何建陶行业的直营如此艰难?制约建陶行业直营模式的瓶颈有很多,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生产主导营销的习惯思维

  改革开放当初,发展经济,物资短缺,卖方市场环境下,生产制造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微笑曲线正好与买方市场环境相反,决定利润和附加值的在生产制造环节,生产厂家完全掌控市场导向,生产什么产品,经销商就卖什么产品,经销商反馈市场如花色、规格、窜货、质量、同行竞争等问题,厂家往往不予重视,直到市场发生了重大改变,仍我行我素,一如既往地、习惯地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研发、生产产品,让经销商去卖这些产品,经销商只能被动地推销这些不适销对路或同质化、拼价格的产品,经销商感觉无利可图,便尝试代理其它品牌的产品,以致“忠诚度”缺失而令厂家不快,厂家便在展厅装修、广告、铺货赊欠等方面减少支持,其结果是,市场越做越小,经销商没钱挣,厂家产品积压仓库推销不出去,现金流受影响;厂商合作的基础受到动摇,市场多年的投入付诸东流,最终双输收场,各自另找“婆家”或“亲家”。

  带着这种生产主导又不重视产品质量管理的习惯思维,即便企业自己到终端去开直营店,也只能导致销售与生产的直接矛盾更加激化,因为销售人员不再是做经销商的服务工作,而是自己充当了经销商的角色,天天面对的是用户,用户对质量的投诉一多,销售人员必然承受不了,不会像经销商那样顾及代理权、厂家铺货支持、厂商合作的关系与情面等,一定跑回工厂直接与负责生产的管理干部大吵一架,一方面发泄,另一方面事先声明产品卖不出去的责任不在直营店;如果这种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那么被派往终端的营销干部和营销人员,久而久之只有撒手不管,顺其自然发展下去,产品卖不出去,只能用高昂租金租来的仓库堆满产品,没了现金流,工资发不出,门店、仓库租金支付不了,一直亏损下去,谁承担责任?当然只有企业,而企业又是谁去承担责任?无他,惟有投资者、股东承担,职业经理人干不下去了,大不了拍屁股走人,另谋高就。

  二、企业经营理念的缺失

  建陶企业所设职务、薪酬等级差别较大,企业规模不大,但拿出的名片给人的感觉似乎企业很大,什么董事会主席、总裁、CEO等,名头较大;从组织架构的顶端开始,大股东自己当董事长、总裁(总经理),不知是否出于面子的原因,还是行业的习惯,总之,喜欢把自己的职务名称拨高,于是下属自然都高升了,可谓上下皆大欢喜;如果大股东、董事长放低自己,自封兼任的职务由总裁、总经理降至经理,那么,企业的组织架构也许就没有现在那么臃肿、庞大,一个小小的部门就不可能设有总监、经理了;顶端职务一拨高,带来组织架构庞大的同时,薪酬级别就多了,一般企业都有十几个等级,有的企业多达二、三十个等级,由于大股东、董事长兼总裁(总经理)收入不能太低,副总裁(副经理)也跟着水涨船高,一级一级套下去,于是收入差距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有一共同特点,职务越高,薪酬越高,这些“双高”高层还在企业享有特权,如免予考勤,不论头一天有无加班,第二天上班可以像老板一样高兴什么时候到公司就什么时候到公司,上下班非常自由,晚到早退,无人问津,员工有怨言、投诉也不管用,反正老板允许,当高管的可谓轻松、快乐,在公司里既大权在握、拿高薪,上下班又自由自在,甚至还有吃里扒外去同行兼职“炒更”,挣得更多。像这样的企业,一定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机制,企业明显缺少使命、愿景、战略和理念,完全没有居安思危,高额的薪酬支付,却没有换回企业的高效率、高收益,业绩考核也就流于形式,干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有的做出出格的行为,也就在情理之中。眼皮底下如此,试想一下,到终端开直营店的远程管理又会怎样?

  企业没有明确的经营理念为指导,没有大义名份,大股东只为职务、权力、面子、钱财等眼前利益,感受着想,下属何尝不是如此?在这样的经营条件下去终端开直营店,作为职业经理人,在权限范围内去卖产品,卖得动、卖得好没问题,一旦碰上同行竞争———实际上,同行竞争时刻存在着,在低于规定价格的产品销售时,就得请示,等请示报告批复下来,生意早被竞争对手抢走了!作为终端营销人员会气不过去,跟踪了大半年、一年的工程,好不容易熬到了谈合同的节骨眼上,就因为差一点价格的问题而泡汤,也太不划算了!自己请了N次工程方的人吃饭喝酒,醉了好几回,瞒着太太陪工程方的人卡拉OK、桑拿,提心吊胆好几次,到手的山芋就这样不见了,实在是太亏了!吃一堑,长一智,既然花了那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与工程方的关系也搞熟了,在自己权限范围之外要靠请示批复才能拿下的工程,与其这么麻烦,倒不如自己做个主,拿其它厂家、牌子的产品顶上,把生意做下来,一方面自己赚了差价,还可拿厂家的回扣,想想对比那些在企业里当高官的,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和对企业的贡献获得报酬、奖金,而是靠得到大老板赏识谋得一个高位子拿高薪,自己也就没有了亏欠和自责,似乎心安理得;另一方面,也不枉这大半年、一年耗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轻松得手搞成了一单买卖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用自己服务企业的钱开路,做自己的生意,发自己的财,多好!这样下去的结果自然就很清楚了,但企业经营者、高管可能还不知原因究竟何在?一些尝试开直营店的企业,开了几年,销售量与销售额不但没有起色不说,还亏损不少,就存在这些问题,其教训无疑是惨痛的。

    三、快速扩张市场的需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建陶业迎来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这当中,无论是生产企业、产能规模、从业人员、产区数量等都得到了快速扩张。从最初的几个胆大者冒险借钱筹办陶瓷厂,到后来的股东分立门户、外来资本进入、职业经理人创业等,只要筹集个几千万、甚至几百万都有人进入到陶瓷行业当中来。企业的生产规模一直处于快速扩张当中,规模越大、市场占有率就越高、老板和股东们赚的利润就越多。因此,多年来,陶瓷企业基本上处于生产线的高速扩张当中,产量呈几何级数地增长,只到近两年才放缓扩张的脚步。

  在这个快速扩张当中,企业将积累的资金和财富大都投向了重复建设,即扩大生产规模、拓宽产品线。为了实现产销平衡,企业大都倾向于借船出海的经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面向全面招商,只要招到了有实力、有影响力的经销商,新增的产能就有了通道和出路。在比拼规模、比拼终渠道资源的过程中,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一大批经销商,在终端市场已牢牢扎下根来,打造了稳定的团队、建立起了完善的销售网络、甚至在市场一线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终端市场的资源已被其瓜分完毕,甚至到了店大欺厂的程度。这个时候,有些厂家由于生产扩张已受限制,开始对终端渠道进行调整,试图打破市场格局,建立直销模式,但在经销商强大的竞争力面前,厂家直销模式谈何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厂商一体化,加强与经销商的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当然,行业内也有例外,这就是令无数国内知名大型建陶企业垂涎不已的杭州诺贝尔。事实上,诺贝尔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广东企业建立不起来的直营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进入市场之初就选择了直营,加上台资企业清晰的产权和严格的管理,而且一直坚持到底,才形成了今天的市场格局,而以广东为代表的大型陶瓷企业,在过去快速扩张产能的过程中,已丧失了建立直营模式的最佳机遇。

  四、营销服务的欠缺

  在建筑装修材料中,涂料、木地板、灯饰、墙纸等,数年前就在市场终端推行上门到业主家中包施工的服务,惟独建陶行业至今还没有包铺贴的服务,这也是制约直营销售的一大障碍。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相对建筑陶瓷而言,营销远没有结束,最需要指导和服务的是铺贴环节,一旦在施工过程不注意,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有些瓷砖铺贴后空鼓、不平、切割烂边或与水泥不粘合等,房主找装修公司没有得到满意的索赔,就会找到材料供应商;本属施工铺贴的问题,有时材料供应商为避免有人到店里争吵影响生意,出于息事宁人的态度,不得已给予免费更换几块瓷砖或适当的补偿,只能吃哑巴亏,当冤大头。

  事实上,装修公司的泥水工,很少有长期合作、稳定的队伍,一般也是在揽到生意的时候临时找来的,可以说是装修队伍中的“游击队”,几乎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同的泥水工,其铺贴技术和经验不一样,铺出的瓷砖地面和墙面质量就不一样,以致同样的产品,与在旗舰店或专卖店铺贴的空间效果差别极大,一家未铺贴好,在同一小区就难以推广,豪装和精装的展厅就失去有效展示和营销的作用。既然包铺贴瓷砖对企业品牌、产品影响那么大,那么就需要有企业去大胆尝试,由卖产品的单一服务到卖空间的完整服务,以获得房主或工程方的认可与好评,总结出一套经验和模式来,在全国进行推广,为直营打下基础。即便是传统经销模式,包铺贴瓷砖也能大幅度提升销售量,并赢得房主或工程方的口碑和更多的利润。

  五、市场环境恶劣

  市场终端不论是经销代理,还是直营,光靠零售,即便形势好时,也只能维系门店、仓库租金和门店导购员的工资,要想赚钱并完成生产企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抢做区域内的各种工程业务,做工程业务难免人情和权钱交易,从跟踪工程项目到成交过程,除请吃喝、卡拉OK和桑拿外,少不了还要给对方关键人员一些佣金、回扣;如果是直营,这种灰色支出,支出金额多少,营销人员清楚,但母公司是否相信?如何界定与判断?另外,日后的法律风险,仍然由母公司承担,公司直营店多了,类似的风险,母公司如何担当得起?生产企业直营,必然工商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灰色支出如何做帐?收入虚高,支出无凭据,还导致冤枉多缴税;想想终端的水如此之深,还不如让经销商去做为妥。

  六、股权合作的经营障碍

  生产企业直营除企业原来的股东或法人成为直营公司的股东外,还可让出49%以下的股份给营销管理人员,让职业经理人成为股东,生产企业控股,派人担任法人、董事长、财务经理,掌控重大决策和财务,小股东出任总经理,负责全面营销管理工作,既可将小股东的权力、利益和风险捆绑在一起,又可避免小股东去“炒更”,让小股东安心、专注于自己公司的运营,这样不是很好吗?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生产企业就那么几个股东,派到终端的只能兼任法人、董事长,不可能长期呆在某个终端控股的营销公司;而小股东作为总经理,每天面对不同的业务,就会有不同的问题发生,一旦碰到重大问题需请示董事长,董事长又不在,一时电话、信息、邮件联系解决不了,业务就可能丢掉,类似的事情多了,就会引起大小股东的矛盾,合作不下去,就面临散伙;小股东一走,可能连营销人员都给带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店面就无法开门做生意。

  也许导致建陶行业直营艰难的因素远不止这几个方面,但笔者认为,若能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如同服装等行业一样,直营或许可行且能成功。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