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检讨“中国名牌产品”评选本身
2006-07-03
来源:《陶城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1336
中国名牌产品省级“大考”结果于日前正式公示,有行业媒体爆出陶瓷企业为顺利晋级中国名牌,在上报材料中疯狂进行数字注水的消息,并且用很大版面清晰地罗列出陶瓷行业中37家申报中国名牌产品企业的各项申报数据,如销售额、纳税额等,同时还刊发了一位“内部人”揭申报“黑幕”的文章,一时间行业哗然。
笔者以为,对于行业内企业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集体做假”现象(是不是有待求证)还得一分为二看待。
“8亿元销售额成评选门槛惹争议”,这是陶城报最近头版文章的一个标题。从行业媒体报道所显示的数据来看,企业的销售量如同吃了兴奋剂般疯狂飙升,正是这个“8亿门槛”惹的祸。但问题是,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门槛?诚然,销售量或者销售额的大小在很大程度反应了企业产品在终端市场的影响力或知名度,但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有没有考虑到,对企业的销量而言,各个行业是不同的,有些行业可以做很大,比如家电,地产、IT等,有些行业则很难做很大,比如陶瓷、服装等。因为前者是可以进行制式化的大工业生产,后者则是技术门槛底的个性化的生产,量不是决定品牌的唯一重要因素。可以想见,在数字指挥棒的导向下,一些企业产品资质不错但又自知“数”微言轻的企业,恐怕也惟有在数字上做做文章,才能够取得晋级中国名牌的门票。
其次,在此次申报中国名牌产品过程中,催生出这场“数字造假”运动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恐怕还是“中国名牌产品”这一称号本身。陶瓷企业为何对之趋之若鹜,无非是由于中国名牌在目前市场上具有稀缺性资源的特质。谁都知道,面对同业的激烈竞争,能拿下中国名牌产品这一金字招牌,自然就意味着找到了通往市场的金光大道。近二十年来,包括陶瓷行业在内的整个中国产业界都存在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而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中国名牌产品评选活动正迎合了企业界这种心态,于是,大家一哄而上,也就不足为怪。这样,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还需要这种由少数人说了算的名牌评选游戏吗?名牌是建立在消费者心中,不需要评选,由几个评委来评选更要不得,它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
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如果有中国名牌评选这档子事,有申报、推荐、评审之类的程序,那么其中间的“猫腻”就再所难免。这也不是陶瓷行业独有的问题,我们一味地怪罪企业是不公平的。
刘小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