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中国经济要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必须做出调整,粗方式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升级换代势在必行”,这些都是近年来不少官员和学者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对于企业,对于企业主来说,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们的感受如何呢?又有多少人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一想问题呢?
实事求是地讲,来自长三角、珠三角中小企业的信息表明,作为制造业根本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但有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力资本上升带来的利润空间挤压,甚至还有因为城镇化农转非而带来的就业观念转变,民工荒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些因素决策层是不能不考虑的,否则会造成上下脱节,鸡同鸭讲的局面。
同样对于制造业的一批配套企业更是如此,做机械企业可能都知道,这个行业资金充沛率要求极高。拿到一个订单,人家什么都还没付,就需要垫原材料费,各种原材料先进入、出产品、送货,最后人家可能还是给一些期票汇票,需要一两个月后才能兑现,这其实就是在原价上打了个折扣。但是没办法,面对着当前的形势,不少企业这样的单子也只能接,这样的客户也得做。再加上近年来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以长三角为例,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下都算微型企业),资金链更是捉襟见肘。同时房地产,也打击着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不少企业家,都在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那些掐准了时机的企业家们,2006-2011年持续炒房,没人去在意企业的发展,有的甚至工厂日子不好过,直接关厂了事。这真的是我们的政府想看到的吗?这就是所谓的产业转型吗?而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如果没有了民营企业,没有了在低端产业链低利润里挣扎的民营企业,几个亿的就业人口到哪里去?都去国营企业?还是都去做公务员?
笔者也不是想抱怨什么,只是觉得,一直以来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创造了无数价值的企业家们走到现在,要转型要升级都是大家懂的道理,然而如何去做,或许还不如优先解决资金紧张这些基本问题来的实在。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