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当整个社会都在高谈创新,不少企业都把创新当作企业文化之时,为什么创新却成了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事实上,人人都不想当开拓者,只想做模仿者。
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的行为是由观念(心)指导的,恰如禅宗所说的,“船动不是船在动,风在动,其实是心在动。”在企业中,当员工普遍把自己定位为雇员,一个打工者的话,员工的行为则是被动的,因为这个企业是老板的,员工只需做好老板吩咐的工作就可以了,此时员工心里毫无创新动力。而作为企业的老板,也认为员工是我雇来替我打工的,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样才是好员工。
当员工和老板都抱有这种心态之时,还谈何创新?
有人以为创新主要靠技术,请看乔帮主是怎么说的?“认为技术能改变一切的想法是很危险的”,乔布斯改变的只是看待世界所用的工具-技术背后的价值观。对苹果的崛起,乔布斯认为:“这不是个人的力量”。
因此,创新首先就要改变员工的心态,员工不是打工者,而是他们所在岗位的主人,在这个岗位上,他们负全责,享受应有的责权利,这绝非天方夜谭,闻名于世的跨国公司ABB,通用电气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将核算单位花销到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老板,企业成了培养老板的摇篮,此时此刻,员工就从被动的命令接受者变成为主人,他们会具有老板一样的心态,为了自身的事业和改善自身的条件而去奋斗,当一大批员工都抱有这样心态之时,企业不成也难。
要改变员工的心态,除了老板的观念改变外,还需要在组织架构上的创新,国外提出的倒三角形的结构,就是改变员工打工者地位的体现,公司老板和领导在下面用资源去支持下属去服务消费者,而非原来在金字塔顶部的发号施令者。只有当组织架构的革命性的变化,才能将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否则一切创新的理想必然会沦为空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员工的潜能在企业只有发挥了很小一部分,只有改变对员工角色的定位,才能令大部分步履维艰的企业走出一条新路。
创新的历史就是梦想成真的历史,拿破仑曾经说过:“任何事情,只要你大脑敢于想象,你的信心坚定不移,你就一定能做到。”如果美国人不敢做美国梦,还会有今日的辉煌吗?但梦想成真不只是老板一个人的事,如果没有员工的梦想,企业是很难有大作为的,而员工的梦想是要有老板和员工两个方面的努力才会成真的。
当中国制造业普遍陷于困境之时,创新才是摆脱不利局面的利器,而要创新就必须发挥创新的主体-人的作用,这就需要心理上转变对员工的定位,他们不是雇员而是自身事业的老板。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