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市场每天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进行着新的排列组合。虽然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但是,无论是老企业还是新企业、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扩建、增产的步伐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新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推波助澜。一些产品呈供不应求状态的企业,不是到周边地区圈地建厂,就是租赁或承包几条,显得生意兴隆,窑红火旺;而那些产销平衡的中小型企业,则专心致志地在自己的目标市场上精耕细作,固守着一方市场,并且做得风生水起,甚至令某些大企业也望尘莫及;而一些生产设备老化、管理落后、产品档次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却只能在一步步衰退的道路上苟延残喘,或租赁、或承包、或贴牌,艰难地维持着生产。综观我国建陶企业和市场,规模变局正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和变化,我们不难看到其赖以生存的市场竞争力。
大型企业:品牌规模,抢食市场
规模扩张一直是中国陶企的梦想。就目前而言,我国陶企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也不过20来亿,逾过10亿元门槛的企业屈指可数,单品牌年销量最大的东鹏也不过10亿元。但是,相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来讲,这些企业又确确实实很大,具有中小企业不可比拟的品牌和规模优势。
一个企业要做大,就必须要走品牌路线;而伴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张也顺理成章。前几年有不少企业热衷于规模的无限扩张,但近年来渐趋理性,不再一味地贪大求全,而是让企业规模与其发展速率想协调。
即使是这样,大型陶瓷企业扩张的步伐依旧远远超过中小企业。自去年以来,东鹏清远兴建汇德邦,抢占高档抛光砖市场,一出世就非同凡响;新明珠在三水近2000亩的工业园已具雏形,现代化的瓷片生产线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技术、网络、规模和成本优势,改写了佛山建陶瓷业瓷片市场的格局;新中源在清远的洁具生产基地也是快马加鞭,令人瞩目;鹰牌则通过资本运作,收购了河源的一家建陶生产企业,继续领跑国际化;被近年来称作行业"黑马"的欧雅公司,去年清远6条抛光砖生产线投产还供不应求,今年还将进行扩建计划……
虽然陶瓷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其品牌效应比之家电等行业,品牌建设还很落后,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也没有家电行业高,甚至一块砖贴上去,最终连商标都无法保留下来,但品牌效应依旧是厂商争夺市场最有力的武器,这也是大企业不遗余力地耗费巨资进行品牌建设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大鱼吃小鱼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就是优势、规模就是实力。大企业、大品牌依靠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市场上唤风呼雨的宠儿和消费者瞩目的对象,抢食着市场最大的份额。
中小企业:剑走偏锋,新品领先
相对于那些大型陶瓷企业而言,我国陶瓷行业更多地是一批年销售额在1-5亿元这样的企业。这类企业,规模不大不小、品牌不高不低,虽然不能在市场上像大企业那样呼风唤雨,但他们却能在自己的目标市场上专心致志,并最终领先市场。
事实上,陶瓷行业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力量,大都来自于这类中小企业。他们剑走偏锋,避开与大企业的正面对峙,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特定的领域内独领市场风骚,并最终成为我国陶瓷业的中坚力量。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大企业的展厅豪华气派,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是,却鲜有个性显明的新产品推出。反而是那些中型企业,却屡屡在行业内风生水起,推出一款又一款个性显明的独特产品,并最终成为市场上的领先者。金意陶的双品石、IT石、欧神诺的析晶玉、欧典的超越石、欧文莱的金钢岩、简一的五度空间石、地脉岩、雅士·高夫的钛金砖、V6城堡砖、咔其砖、三英洁具的手绘彩盆、大唐合盛的概念砖、小玉砖的马赛克等,这些行业内的新鲜生命和血液,更多的时候不是来自于那些规模庞大的企业,而是众多的中小企业。
也许有一些大企业会对此不屑一顾,认为那些产品他们早就有了,而且早就在市场上推广了。但是,真正做出特色、做出影响的,却不是那些大企业,而是那些剑走偏锋的中小型企业。也许正因为其大,想什么都做好,却偏偏给中小企业留下了市场空隙,让其有可乘之机。
中小型陶瓷企业的强大力量,或许从一个侧面应验了郎咸平的一句话:"中国的企业只要想做大做强就一定会失败"。未来的企业竞争,不是靠做大做强,而是靠精益求精。而目前变大的趋势,却不是靠新的投资或融资,而是要靠产业整合来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弱势老企:租赁承包,苟延残喘
在我国数千家中小型陶瓷企业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陶瓷企业目前处于艰难的生存阶段。他们或体制僵化、管理落后,或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或产品缺乏创新、市场开拓不力,或不守信誉、人才流失……虽然目前还维持着生产,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面临停窑关门的危机。
这类弱势陶企,虽然病出多因,但无一例外地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常年不变,没有自己的研发人员,所谓的新产品就是从市场上抄板,价格低得可怜,但消费者依旧缺乏兴趣。想做品牌,又烧不起钞票,想改造一番生产线,却也是一缺资金,二缺技术,顶尖的人才不感兴趣,企业也付不起其高薪,剩下一些二三流的人才,生产着二三流的产品,赚取着微薄的利润,在那里苦苦度日。
一些资金短缺、无法运转的企业,只好停下来,将生产线租赁或承包出去,这类现象在内地一些陶瓷企业非常普遍,还有一些则侥幸拿到一些贴牌生产的订单,成为其它企业的加工车间,命运被完全掌握在对方的手里,不知道哪一天失去订单了,企业还怎么样维持。而眼下,却只能是得过且过,苟延残喘。
规模变局是陶瓷企业的一个梦想,也是一个坎。而企业的生存却靠的是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因此,在这场不断圈地建厂、贪大求新的规模角逐中、一浪接一浪的重复建设中,保持什么样的企业规模和扩张方式,可能是决定未来企业命运的重要一环。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