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斌:只有重新定位才能走出困局
2005-12-15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1293
2005年南国的秋天,虽然依旧是艳阳高照,但却不时让人感受到一缕箫瑟与凋敝之象。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佛山,整个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和挑战。油价高涨、资金紧张、老板失踪、员工讨薪、企业停产、供应商被卷进深渊、经销商拉货无门……等一件件令人忧心的消息时不时在坊间流传,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一个又一个焦点。
去年这个时候,陶瓷行业出现了"民工荒",众多企业货如轮转,为招不到工人而发愁,今年却是不少企业因停产限产,迫使不少打工者面临下岗的危机。连续20多年高速发展的佛山建陶业,虽然其间也曾遭遇过波澜与挫折,但这一次面临的困局比任何一次都要严峻的多。
面对原料、油价大幅上涨、近期内停产、倒闭、走佬多的现象,佛山雅士·高夫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彦斌对记者说:"必须重新定位中国陶瓷,陶瓷业才能走出困局,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否则,行业境况会越来越糟"。
陈彦斌说,重新定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大家取得共同的认识,着眼于长远与未来,才能使中国陶瓷成为世界潮流的风向标。我国建陶业在20多年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的影响,形成了瓷砖越大越好、坯体越白越高档、砖坯越厚越结实、越像石材的错误认识。这些潮流的形成,不单单是市场需求的导向,很大程度是厂商的引导才形成了这些误区。
每一位业内人士都明白,在现代建陶非常发达的欧洲,几乎全部是小规格产品的市场,超过600以上的砖需求量很小。而国内却恰恰相反,无论是抛光砖还是瓷片,大,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实力的象征。在这种形势下,不少消费者盲目地认为大就是好,致使大规格瓷砖成为我国瓷砖市场的消费主流。
而白色坯体对原料的要求很高,我国许多产区白坯砖生产原料都很贫乏,佛山陶瓷企业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采购原料。个别厂家为了增加釉面白度,甚至不惜添加放射性锆类原料。事实上我国红坯原料的储量非常丰富,但是在砖坯越白越高档消费潮流的指引下,厂家不得不弃红而就白。
而瓷砖的厚度无疑是被众多厂家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提起瓷砖的厚度,大家可能都会想到超薄瓷砖。其实,只要厂家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把瓷砖厚度稍稍减少1-2毫米,原料、能耗、包装、运输等所有费用都会随之下降。稍稍做薄一点,不是不可能,而是不愿为,甚至一些厂家错误地认为瓷砖做厚了更像石材。
在谈到目前建陶业面临的现状时,陈彦斌说,原材料枯竭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油价飙升和瓷砖消费市场的萎缩,将会成为今年陶瓷企业面临的三大困扰。许多地方优质的原材料已开采贻尽,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去挖。中山的黑泥挖来挖去,破坏了许多农田、河道,现在只能到四会、清远等地去挖,瓷砂也是一样,越跑越远,导致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油价的持续走高,已成定局。仅今年1-8月份,因油价上涨,我国逾1200亿元人民币流失到采油国和石油商手中,作为耗油大户的陶瓷企业更是叫苦连天。但是,虽然油价支出成倍上升,但企业的节能意识和措施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陈彦斌说,陶瓷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挖,譬如建立一个储热室,就可重新利用窑炉尾气的热能。企业应在技术、工艺方面加强研发,否则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国家。而房地产对建陶市场的影响今年犹为明显,许多企业已感受到了市场萎缩带来的压力。
面对目前我国建陶业面临的诸多困局,陈彦斌流露出一个企业家忧国忧陶、谏言献策的良知和责任。他说,中国建陶业的品牌、文化、产品这么多年都离不开一个仿字,这种全盘西化的"洋务运动"是不会有希望的,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我国建陶业的出路所在。中国建陶只有重新定位,加强创新,在设计、工艺、装备等方方面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才会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陶瓷企业应认清这种形势,大家合作起来,进行一些整合,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才能最终引导世界的潮流。否则,中国的建陶企业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不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能陷入到高能耗、低价格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我国陶瓷业太多企业的成功只能说是偶然,面对新的历史转折,我们的差距依然明显。20多年的模仿之路,我们省却了许多艰辛,却也丧失了诸多机遇。而如何认清本质、理清思路、从战略上进行调整与定位,陶业中人陈彦斌的一席话无疑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的借鉴作用,也是我国建陶业实现强国之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