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芝加哥是世界最大的期货和期权交易中心,芝加哥交易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他们交易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气”这样的“产品”。任何东西只要存在互相的需要和互为交易对手的可能,都可以设计成为不同对手之间的交易。
从最早的美国粮食的主产区,富饶的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满足美国全部的粮油蛋奶需求。从仓储到为了满足生产者保价和应对风险的需要,芝加哥交易所交易的产品从稻谷、鸡蛋、奶油开始不断扩展,天才的交易设计者根据不同的交易需求,设计出了各种交易结构。为芝加哥交易所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近百年前已经产生了这样的交易场所,还是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从交易所的硬件设施设计,到交易所所采用的一整套软件交易系统,吸引了各类交易机构和个人进场交易,大家根据不同的交易需求在一起进行交易和完成交割。随着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进入,让交易的范围和广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各种产品到证券以及像“天气”这样的另类投资对象都被创造了出来。
参观完芝加哥交易所,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交易创造价值的能力。没有交易就没有价值的流动。没有价值的流动,就没有价值的创造。
伴随整个交易目的和交易环境的变化,以芝加哥这类交易中心所形成的定价机制通过传导到各个地方交易所,形成全球的定价机制。其实,就我的观察而言,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制定整个交易规则和交易程序以及交易办法的交易所,以及附着于其上的大的交易机构,凭借庞大的资本规模和天生的主导优势和交易能力,从某种程度上为了获利扮演着庄家和投机者的角色,所有进场交易的人,多少都有些类似于盲人摸象,得到的只是部分的信息,所以做出的判断也只是一家之见。据此作为交易的指令,在整个大的交易市场里很可能只是一个穿着比基尼和隐藏的庄家博弈的角色。谁能够赢以及赢多赢少,可能已经高低立见了。这个可能也是国内很多投资期货的交易者之所以亏多赢少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不过就算如此,所谓愿赌服输,自愿进场交易的人,为了获利必然承担相应的风险。只是这些风险在所谓“专业人士”的一套做法下被人为的缩小以及放大化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交易架构和交易传导,必然最大程度地为美国创造机遇。事实上,全球的价格传导机制通过灵活的交易和交割,已经连为一体。国内的几大交易所交易量也不断创出新高。不管怎样,随着交易量的放大,我们的专业人士参与博弈能力的加强,我们未来的期货交易必将杀出一条我们自己的道路。
在交易所,我买了一个印有交易所标记的背囊,样子还好,做工不错。不用翻开里面,已经知道绝对是“中国制造”。这个背囊在这里的卖价是60美金,我相信它在从大洋彼岸的中国装船的时候,价格不会超过15个美金。只是因为在这里被卖出,价格就翻了四倍。里面的标签清晰载明:经由美国设计和测试,在质量控制认可之下在中国制造。而如今,我再因为需要把它背回祖国。多少都有点讽刺的意味。这个就是产业价值链的清晰呈现:品牌、设计和营销就是整个这个事情所构成的价值链里的高端环节,攫取了绝对的利润。而作为位处整个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只能分享很少的利润,但是为了获取这些微薄的利润,付出的劳动和由此而带来的制造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等自然而然的留在了中国。这个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交易结构”呢?早期没办法,必须贱卖自己才能突围,只有中国制造才能突围而出。坐而论道于事无补。但是也不能总是满足于这样的模式。必须逐步从价值链的整个构成中不断突围。
在美国所有的超市和大小商场里,凡是那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产品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制造和紧随其后的越南制造,印度制造等等。在整个价值交换的链条里,高低立见。要想在美国买一个不是中国制造的东西带回中国还真是一件难事。实在不行,只有买个越南制造或者菲律宾制造的聊以自我安慰。如果想买不是中国制造的东西回国,基本上就只剩下香水、食品和高价的奢侈品或者是波音飞机以及美国汽车了,那是绝对要听凭对方开价的产品。不过,就算是奢侈品,也并不能保证就不是出自中国工人之手。
不得不说,在整个产业结构和每一个产业链的价值体系构成中,美国仍然占据着先天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金融危机带来的仅仅是短期流动性的不足。但是一个国家对高级创造性人才的吸引力和培养能力以及强大的创新体制依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这些铸就了美国强大的产业主导能力和价值占有能力,在整个产业构架中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对于习惯于依赖既有优势的我们而言,习惯性动作的改变是不容易的。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妄谈改变并不足取,被环境逼迫可能才会根本改变。(待续)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