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重要信息:山西省共有建筑陶瓷企业27家、建成投产生产线47条,日产陶瓷砖48.74万平米(不含西瓦)。其中内墙砖生产线21条,日产28.9万平米;外墙砖生产线6条,日产6.4万平米;抛光砖生产线8条,日产6.44万平米;仿古砖生产线3条,日产3.4万平米;小地砖生产线2条,日产2.3万平米;地脚线生产线1条,日产1.3万平米;西瓦生产线6条,日产7.1万片。
“陶业长征”调查小组在山西阳城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要地,东接河南、河北,西连陕西,北靠内蒙,南临湖北、四川。山西陶瓷资源储藏量相当巨大,主要有优质高岭土、长石、黑釉土、石膏、石英、高铝矾土等各种矿藏资源多达56种。其中高岭土质量上乘,多产于大同市,又被称为“大同土”。其中大同土、石英石、长石、耐酸粘土、紫砂陶土、煤炭都充足的资源优势也为山西陶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阳城陶瓷产区的发展壮大以及阳泉、清徐、朔州等地的快速推进,山西陶瓷砖产量成倍增长。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山西瓷砖产量为1945.5万平方米,2009年尾3769.7万平方米,增长93.76%。而据本报陶业长征调查显示,2010年山西瓷砖产量达到14622万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了近四倍。
近年来,在山西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促进下,山西陶瓷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山西陶瓷产业已成为国内建筑陶瓷企业在三四级市场的重要生力军,而其中阳城产区的快速崛起也让业内将目光转向了这个以中低档瓷砖产品为主的重要产区。山西陶瓷企业的分布基本属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由南到北阳城、清徐、阳泉、朔州等地均分布有陶瓷企业。而阳泉产区的衰落也使得阳城县一跃成为“北方瓷都”的梦想承接地,临近省会城市太原的清徐县也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已有四家企业入驻。
同时与建筑陶瓷行业映带而生的还有日用陶瓷行业,目前山西朔州作为我国重要的日用陶瓷产区,集中了数十家日用陶瓷生产企业,年产各种陶瓷制品达3亿件以上,年创产值8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
■阳城:北方瓷都的梦想
晋城市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接河南济源,地理位置显著。资源储量丰富,地下拥有矿产资源20余种,以煤炭、铝矾土、陶瓷粘土等资源为主,又有硫铁、铝土、石英石、石灰岩、白云岩、水晶石等。阳城县内晋阳、晋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侯月公路、阳济公路穿越东西,辐射华北、中原、西北等重点三四级市场,又有国家西气东输管道跨境,具有着不可比拟的陶瓷发展优势。其陶瓷生产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唐宋时期便已盛产黑白釉瓷器,至明清时期而极盛,当时便已成为朝贡用品。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阳城陶瓷产业由于外围压力趋于衰落,直至2002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阳城县决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理优势发展陶瓷产业。
2003年,经过一年的筹划与考察论证,阳城县开始动工建设建筑陶瓷工业园区,阳城县瞄准建陶产业的东移北上契机,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基础,通过园区经济模式,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阳城产区。时至今日,阳城县已入驻建筑陶瓷企业13家,投资兴建生产线21条,日产陶瓷砖28.2万平方米,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北方瓷都的梦想承接地。
充分的能源优势也给投资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西以煤炭居多,而山西煤炭含硫量极低,品质位于亚洲煤炭前列,极大程度的为清洁生产、环保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山西陶瓷原材料普遍具有很好的抗震和抗裂性,又使其发展瓷片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很多产区瓷片生产出来之后非常平整,而打包之后便出现弯曲,而山西本地生产出来的瓷片耐久性更强,且原材料价格低廉,但限于技术、人才和研发等方面的劣势,又使其难以发展壮大。
但是其原材料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劣势,碳素原材料稀少,含硅偏低,含铝量太高,且含钙、美量比较高,做出来的产品比较脆,成型难度比较大,故并不适宜于做抛光砖。若做抛光砖的话有40%的原料需要从外地运输过来,并不划算,故阳城本地并没有生产抛光砖的企业。
为了确保进驻企业的平稳运行,园区管委会抓服务保生产,和纪检部门开展了创优发展环境活动,主动和治超部门协调,实施“煤企联保”,开辟运输“绿色通道”。成立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领导组,对企业煤气发生炉、窑炉、压机等主要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排查隐患,督促帮助企业整改,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大打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确保了园区的干净卫生、整洁有序。并完成东冶镇相底片的资源普查工作,为陶瓷企业奠定坚实的资源后盾,推动了园区的科学发展。
然而虽然承接着“北方瓷都”的梦想,阳城产区的发展却仍有许多困难。首先便是工业用地紧张,让本就凸凹不平的阳城建筑陶瓷产业园再开发一片平整地出来,只能向外延发展,而记者从园区见到,目前园区开发向另一个相隔大约有2公里的山坡。其次便是产品低档与恶性竞争,由于13家企业里大多都是做内墙砖,并且是定位在三四级市场的中低档产品,价格便成为制胜的法宝,而过大的销售压力使得不少企业连番压价,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再次交通得到制约,山西崎岖的道路让本土很难出现大规模、现代化、集团化的企业,故阳城县13家企业均是做中低档产品,并无品牌意识,只苦心做产销。
据资料显示,阳城县陶瓷砖产品有50%均销售至河南,而随着河南鹤壁、内黄、汝阳、南阳等地的发展壮大,必然对阳城陶瓷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力,届时阳城的北方瓷都之路也将愈加艰难。
■怀仁:日用陶瓷正盛 建筑陶瓷初起步
朔州,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是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1.48万。朔州市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矿藏25种。主要有煤炭、高龄岩、石灰岩、铝矾土、耐火粘土、云母、石墨、石英、沸石、长石、铁矿及一定储量的金、铜、稀土、锆、613矿产资源等,且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煤炭储量约505亿吨,占全省储量的六分之一。现煤炭产量达到1亿吨,发电量达到159多亿千瓦时。
怀仁陶瓷兴起于唐代,兴盛于辽金,鼎盛于明清,可以说,一部怀仁的发展史便闪烁着陶瓷靓丽的光芒。然而,朔州的陶瓷业真正快速发展、创造辉煌却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以怀仁嘉明、东海等为代表的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目前,全市已形成了锂瓷、骨瓷、精陶、高白瓷、玉珑瓷、玉质瓷、色釉瓷、釉上彩、釉中彩、凸花瓷十类上千个花色品种的日用瓷生产体系,全市现有陶瓷企业30多家,97条生产线,日用瓷产能达到10.5亿件。今年上半年,光怀仁县陶瓷出口2500万件,创汇约50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300万元,陶瓷业正在成为怀仁县重要的外向型产业。目前,怀仁县陶瓷生产线56条,年生产能力6亿件左右,白瓷产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已形成产业集群,并成为怀仁县继煤炭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为了改变全县陶瓷产品结构单一雷同、技术含量低的不良状况,县里鼓励引导新上马企业引进新技术,购置新设备,生产新品种,资助已建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供产品质量,使全县的陶瓷产业进一步增强,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怀仁县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有两家,产品以内墙砖、抛光砖为主,日产5.2万平方米。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销售区域覆盖山西周边省市。
■阳泉:没落的重要产区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煤铁之乡”之誉。物产资源丰富,黑(煤)、白(铝矾土)、黄(硫铁矿)被誉为阳泉“三宝”。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共52种,其中开采价值较大的有32种,尤其是阳泉的煤、铝矾土、硫铁矿以其储藏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而驰名国内外。阳泉煤田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储量127亿吨。煤炭质地优良,灰粉小,炭化程度高,每公斤发热量达7000大卡左右。铝矾土和耐火粘土储量达数十亿吨,矿石品位高,杂质少,结构严密,耐火度高达1750度,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硫铁矿分布面积49平方公里,储量25亿吨,具有含硫品位高,加工省燃料(含炭质),易碎不粘炉等特点。
阳泉的陶瓷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解放后建成的阳泉市高压电瓷厂、平定陶瓷厂主要生产日用陶瓷、电工陶瓷等产品,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内外墙地砖、卫生洁具等建筑陶瓷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上,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生产建陶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陶瓷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陶瓷企业有16家,从业人数约4059人,从业专业技术人员150多名。全市开发生产的日用、工艺、电工瓷、卫生洁具和建筑陶瓷等有100多个品种、近千种规格。其中山西阳泉华伦陶瓷有限公司、阳泉市建筑陶瓷厂2家企业墙地砖的年产量都达到了300万平方米以上。大部分产品销往华北、西北市场和出口国外。
然而随着阳城产区的快速崛起,以及阳泉产区的人才、技术、管理、思维等方面的严重滞后导致阳泉产区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记者/王帝)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