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加名不征税”
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应观察其现实的适用性,当社会呈现出普遍的焦虑状态时,不如以一种宽松的表态抚慰社会的这种焦虑。相对于税收而言,公众利益是第一位的,收税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完善。
□乾羽
据新华网报道,被房子扰乱的生活和婚姻终于可以暂且安稳一段时间了,记者1日从财政部获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的,免征契税。此前,在《婚姻法解释三》公布后,一些地方开始要求房产加名征税,此举引起了舆论的争议,甚至有舆论称之为“趁火打劫”。最终,这把火虽然还在烧,关于房产的焦虑依然存在,但“打劫”的可能却不复存在了。
虽然,婚前房产加名征税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但是,人们对房产加名征税却充满质疑和意见。首先,人们不能接受的是,家庭内部的加名是否真的属于房屋产权的变更。尽管,房产证上的名字会因为加名而有所变化,但是没有变化的是,一家人还住在一间房中。此时,征税的合理性真的存在吗?如果,把这种房屋权属的变更看成是产权的转移,则有些混淆了亲情和商业的关系。家庭内部的产权转移并不是真正的交易,而是一种情感的变相体现;而商业当中的交易原则也不能无限度地使用于家庭,否则将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疏远和金钱化。
当然,人们对加名征税的敏感还来自于一种综合的社会焦虑。这种焦虑包括住房的焦虑、婚姻的焦虑、加税的焦虑。其实,婚前财产归一方所有的规定早已有之,而住房自然属于财产的范畴,因此从根本上说,婚前房产属于个人并没有什么新意。问题是,在经过了房价的狂飙猛进之后,人们对房子的感受已经完全变化。房子不仅仅是家庭的外壳,房子还是一种身价的证明和安全感的来源。毫不夸张地说,房子改变了人们的很多看法,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当房价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压力时,人们就会因为住房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促使了人们要求加名。
如果婚姻是稳定的,人们也许会把《婚姻法解释三》当成是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东西,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该不加名还是不加名。可现实是,婚姻在如今的社会似乎也给人以不那么稳定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来自于人们的爱情观。当有人在电视节目上说出“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时”,人们感受到了物质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影响。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如何去理解婚姻和金钱的关系是一种自由,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观点的流行会让更多的人感到情感的脆弱和婚姻的不稳定。在强调物质生活的市场经济中,爱情如何保持纯度,婚姻如何保持热度,显然是多数人都在操心的问题。
此外,如诸多评论指出,人们质疑加名征税与税务负担和税负焦虑也有关联。当发月饼也要征收月饼税时,人们当然会感叹如今的税多了一点。尽管,从9月1日开始,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了。但是,这种提高幅度在一些人看来还是不够的,他们收入虽然够得上交个人所得税,但实际上他们却可能是负担沉重的房奴、车奴、卡奴、孩奴。所以,当加名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要征收数万元的巨额税负时,人们不禁感叹,税负部门的收税敏感与收税欲望实在是太强烈了。这种感觉税负较重的焦虑,难免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加名征税的看法。
客观地说,加名征税并非没有依据,也不一定找不到一点儿合理性,但任何政策的出台有其现实背景,也需要观察其现实的适用性,当社会呈现出普遍的焦虑状态时,不如以一种宽松的表态抚慰社会的这种焦虑。相对于税收而言,社会的和谐才是更根本的,收税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更完善。即使,这些隐藏在社会深层的焦虑,不是房产加名不征税的表态可以完全消除的,但是这种带有制度性的表态至少体现出了它的针对性:在面对公众焦虑时,公众利益是第一位的;任何政策都不应该加重公众的焦虑,而是应该缓解公众的焦虑。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