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达芬奇事件对营销的批判

达芬奇事件对营销的批判

2011-08-01 来源:《陶城报》 责任编辑:张芙蓉 阅读:1468
0 230

  达芬奇家具“假进口”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社会公众一致声讨,企业左支右绌,应对失当。各界从质量、到诚信、到商业道德等层面对达芬奇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是非对错已有公论,文章讨论也很多。笔者是干营销传播的,在此想先放下其他,仅从营销角度来谈谈这个事件对我的启发。

  如果抛开道德层面,达芬奇家具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品牌营销策划”、“品牌包装”的案例吗?而且如果不是事件被揭露,可能还会被当作营销行业的“典型成功案例”。不是吗?看看现在流行的各种营销理论、各个“营销专家”、“策划大师”不是都在教企业如何包装产品,如何做营销宣传吗?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做品牌,就要“编故事”,就要“树形象”。这样才能卖得成价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们常常听到的“经典案例”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包榨菜原来卖五毛,工艺不变、份量不变,就是把榨菜切细一点,换个好看的包装,起个高雅的名字,就可卖一块二;一个综合性商住楼盘,开发商原来想卖5000元一平方,但经过策划大师指点,加上“某某国际风情第一城”、“某某的曼哈顿”,马上就卖到1万多,还能热卖。在无数这样的理论和案例鼓动下,企业营销的浮燥就不足为奇了。

  达芬奇家具其实是一个“营销高手”。

  达芬奇家具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优势:送到保税区打个转,有了国外的“出生证”,变成“纯进口品牌”———这是为品牌“编故事”,提升价值。

  建立最高档的专卖店,用最豪华的装饰———形象包装的典型手法。

  名人派对、名设计师演讲、只卖给有钱人、口碑传播———比光会打广告要高明的营销传播策略。

  经过这一系列的营销操作和包装,达芬奇家具把成本不超过几千元的家具卖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百倍的利润和“价值增值”可以让任何营销大师感到羞愧。而且如果不是媒体曝光,那些用上达芬奇天价家具的人还不照样沾沾自喜。说实话,这事件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不过是个笑话,它不像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影响那么广,那么大。被忽悠的只是少数的有钱人。而且几千块的床和几十万的床都一样能睡(起码没害人)。大家不过对达芬奇家具的编造假进口,货不对版,欺骗顾客,被揭发后又掩饰不负责任的做法很反感罢了。

  从营销角度来讲,达芬奇家具是“吹”过头了。受骗的顾客可能不在乎那几十万元,但绝对不能容忍被揭穿用假货的羞辱。产品要包装,但不能造假。形象要塑造,但不能是欺骗。人们可以为好的消费环境和能产生感情共鸣的产品和品牌多付金钱,但绝没有人想成为被愚弄的傻瓜、被宰的水鱼。

  和国外多年发展而来的成熟经济体系不同,中国尚未成熟的商业环境有太多的空子可钻,新崛起的豪富阶层的炫耀心态尚未经历时间和学识素养的洗涤粹炼,浮燥的企业营销理念催生出达芬奇家具这个典型。在这个事件中,除了诚信、道德的批判之外,也是对企业营销的一次批判。引导我们回到营销的原点———营销如果只考虑企业的利益,无所顾忌,虽然可一时得益,但终不能长久;如将企业、顾客、社会和其他相关者利益都兼顾,作为营销的起点,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打造出真正百年品牌的根基。这是企业经营和营销策划都需要反思的。

  例如在笔者所在的陶瓷行业,“达芬奇现象”就有不少。一些瓷砖品牌明明是国产,却吹嘘是意大利、西班牙进口;本来工厂是在山东、福建,在佛山注册一家公司就宣称“佛山陶瓷”。至于夸大产品效果,吹捧技术含量,编撰故事更是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消费者投诉也不少。一方面是包装和宣传的需要,一方面是企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笔者所在的新明珠陶瓷集团是一家行业代表性的大企业,重视诚信,设有法律部,在这方面把关很严,所以深有体会。以前也有时会觉得很烦,很束缚创意。但达芬奇事件就让我们反思,再好的策略和创意都不能违背诚信,不能立足于欺骗。真正的行业脊梁、成功品牌必须经得起社会各界和时间的考验。这也是我们营销人责无旁贷的。(文/招智斌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