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二、 佛山陶瓷企业今年将在延续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发生重大变化
1、 “水浅无大鱼”:行业整体利润将在不断下降中趋于平稳和回升。
2、 陶企之间大“PK”“瘦羊难过冬”,一批陶企将在今年“寿终正寝”。市场竞争导致价格不断下降和成本爆炸式增加,像两把剪刀,直插“瘦羊”的心脏。
3、 广东省内陶瓷企业生产地域多中心的格局已经形成,以前佛山陶瓷企业过度集中的格局将改变。“腾挪转移”是许多私营企业主规避成本和税收的不二法宝。从1999年开始,许多佛山陶瓷企业“两头在外”:陶瓷生产中心,1998年左右,由佛山石湾镇,转移到了当时的南庄镇;在今年,将有更多的企业,由南庄和小塘,转移到广东的其他地方:清远,河源,肇庆。在2006年,我们可以基本上下个结论:在广东省境内的佛山以外地区,其陶瓷产量的总和,可能增加很快,并逐步超过佛山五区的陶瓷总产量。
4、 “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活下来的企业可能会有好日子过。
5、 佛山陶瓷企业的生存,能源获取模式起着关键作用:液化石油气、工业柴油、混和油、重油、调和燃料油、煤焦油、煤气发生炉、水煤浆、煤粉等。在不经意之间,几个新名称其考核指标可能决定企业生死:一是单位千卡能源成本,元/千卡;二是单位重量或面积的千卡能耗,千卡/㎡或千卡/㎏。可以这么说,越便宜的能源成本,面临的环保问题就越严重,这是佛山这个珠江三角洲中心区域所不能接受的;越昂贵的能源,虽然非常环保,却对陶瓷企业是致命的。这使得佛山陶瓷企业陷入“成本与环保的二难悖论”。2006年,在佛山生存下来的陶瓷企业,必定在环保硬件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以获取环保达标的资格。在环保方面,几个新名词也将进入陶企人士的考虑范围:固体废物排放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颗粒重量、每立方米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厂内废水处理循环使用百分比……
三、从佛山市政府的视角对陶企的审视
一是佛山环保形势严峻,环境容量有限。佛山大气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大型发电厂,二是大量的陶瓷企业,三是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如果环保容量到了极限,在这三者之间,谁取谁舍,答案非常明显。二是陶瓷企业是佛山主要税源之一,不可能一刀切,而是要引导其进行环保的转型,产品高附加值的转型。三是在能源日益紧张的现在,我国提出能源的国家安全政策,必定会严格限制高能耗的行业进行扩展,陶瓷生产行业就有高能耗的“嫌疑”。除此之外,节能一次又一次提到国务院的议事日程。可以这么说:在佛山地区,再大规模上陶瓷厂,无论从政策还是成本方面考虑,都会非常慎重,基本上没有可能了。四是,广东其它地域,对佛山陶瓷进行了间接的抵制,特别是泥砂石原料供应地区,滥采乱挖后的荒山秃岭要当地的后代承受,而陶瓷生产的税收和各种得益却由佛山享受,这笔买卖明显不划算,所以,他们提出不卖资源,要进行资源深加工。从泥砂石成本不断飙升,以及供应量逐步减少就可以看出来。
四、陶瓷行业自身特点和由“GDP崇拜”向“绿色环保循环经济”转轨过度
单纯的GDP增长并没有为陶瓷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也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随着环保门槛的日益提高和发展绿色环保经济战略的实施,佛山陶瓷已从根本上开始进行GDP单纯追求的转换。[文 乔富东]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