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关于危机下的品牌建设
连续两周对企业的走访,无论是即将见诸报端的言论还是只存在于我们记忆之中的只字片语,都在明确无误的传递着陶瓷行业今年的萎靡。房地产打压、银行银根紧缩、反倾销、原材料以及人力成本上涨,2011年的陶瓷行业比起当年金融危机时候所遭遇的困难更甚。彼时尚还有国家4万亿的大手笔运作,危机成就了狂欢,后遗症就是越来越多的陶瓷产业园、越来越多的陶瓷产能、越来越多的陶瓷库存……
听到最多的建议音,就是企业应该在目前的态势下勤练内功,打造品牌。包括产品质量、渠道建设、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等等;并加强三四线市场的布局以抢占广大的城镇市场;或是扩大工程渠道在企业自身的比重。
然而,就在这个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如此一来,市场的观望气氛更浓、观望的区域更大。更多的企业将涌向工程市场,粥多僧少不说,走这一渠道能成功的往往也是声名在外的品牌,且品牌企业在这一轮的冲击中都还在缓慢增长。那么,就做品牌吧!
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全球,整个行业高呼“寒冬”来了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说要锻炼内功,做出品牌以应对市场危机。然而口号喊了没多久,国家的挽救措施一出台,形势突然一片大好,于是乎,跟风的依旧跟风、拼价格的还在拼价格。煎熬时发出的“理想”与“愿景”通通倒在了更快速赚钱、回笼资金的道路两旁。
转眼三年,更为严重的环境横陈在了企业和行业面前,练内功、做品牌又再度被大肆渲染、口口相传,然而又有多少人会相信市场一旦有好转的情形下,这些“未来的品牌”企业还会坚持、还会真的去做品牌?
人无信不立,企业对自己若都无“信”可言,何来“立”之一说,又何来在危机中继续生存的基础。对自己都无“信”,何来对消费者的“信”?
关于假“洋品牌”
听闻达芬奇被央视曝光并非纯进口家具,而是在东莞工厂加工的假“洋品牌”时,心里第一个反应是,还是被揭露了。
2008年,笔者刚接触家具行业时,也曾被达芬奇奢华的展厅、华丽的设计、昂贵的产品价格以及导购周到细致的服务所折服。在其展厅内,似乎是为了能衬托其十几万、几十万的家具,连一应饰品都是五位数。然而越接触家具行业深,才听到了不少小道消息,“达芬奇哪里是什么进口,工厂就在东莞。”起初,笔者还以为是对方的“酸葡萄”心理,但后来才发现,这或许是真的。
因为这是一个行业皆知的秘密,被蒙在鼓里的只有消费者而已。
然而,谎言始终是谎言,终有被拆穿的那一天。用本报总编毛国中先生的话说,就是“达芬奇从品牌的运作上相对成功,高定位与高价格的‘疯狂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消费者对所谓的大品牌的认知,其次再加上达芬奇通过生产欺诈和物流游戏,为这个假“洋品牌”披上了纯进口的伪装外衣,让其成为了一个潜伏在金字塔尖的山寨洋品牌。”
不只是达芬奇,利用消费者的崇洋心理编织一件进口品牌的外衣是很多这类企业的共同方法。陶瓷行业中也不乏业内人清楚但消费者并不知情的假“洋品牌”。当达芬奇的伪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时,他们是否会有些许的不安?
品牌的灵魂其实就是领导者(决策者)对市场的诚信,对消费者的责任,也是对自己的承诺。当骗的连自己也相信了谎言的时候,“信”何以为继?(文/ 唐钫)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