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两个世纪以前,德国古典浪漫派先驱诗人荷尔德林(Hlderlin,Friedrich,1770~1843)曾写下优美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或许荷氏未曾想到,这句诗后来竟被现今中国无数所谓的“艺术地产”引做广告语,成为“艺术地产”理论生发的最初源泉。
如果说,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一般人不会怀疑他们之间清白与纯粹的“爱情”。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种造型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雕塑、绘画、园艺本始终是密不可分、同气连枝的艺术复合体。
然而,说到艺术与地产的关系,更多冷眼旁观的人则倾向于认定:他们实质是一场饱受非议的“婚外情”。从本质而言,作为“产业”与“商业”的复合形态,房地产是拜物的;而作为“自由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载体,艺术却又往往不能过于“物质”。
原本水火两样的性格,却偏要媾和在一起,编织一个所谓“艺术地产”的理由。在这背后,却是现实而冰冷的交易。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历史细节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在早期曾蒙受过房地产资金的恩惠。以1995年深圳地产商“华侨城”承建和代管国家级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为标志,地产从此介入了当代艺术。
及至后来,这种介入竟演变成赤裸裸的“包养”。2003年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房地产“8.31土地大限”彻底结束土地协议出让的历史,以招拍挂的市场竞争方式,开始了“地价与房价齐飞”的周期性繁荣。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私人捐赠还是公司赞助,房地产商都对当时资金饥渴的中国当代艺术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艺术市场正以新的增长点不断吸纳着各行各业的资金,房地产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透过“艺术地产”的薄雾,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艺人走穴、帮助房地产进行商业炒作、编制泡沫助其虚拟繁荣的社会现实。
为房地产“画皮”
几年前,笔者曾接触过一群搞“城市色彩规划”的美术界艺人。他们给我讲述了一个生动的“艺术地产”案例——“几桶颜料,救活一个烂尾楼”。
故事发生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附近。一个令后来开发商一筹莫展的“烂尾项目”。为重塑楼盘品质,开发商在这群“色彩专家”的建议下,最终尝试了所谓的“色彩规划”。
专家提出“但见景致,少见楼房,浓绿映衬,浑然天成”、“意足五色俱”的色彩设计方案,努力营造出京城“水墨江南”的美学意境。最终,这个取名为“壹瓶”的住宅项目不但得以“脱胎换骨”,热卖京城,还赢得了当年的“中国建筑与环境色彩大奖”。
这是我所接触到最早的“艺术地产”案例。该地产项目当年的楼盘售价和利润率迄今已不可考,但其“艺术”的成本,仅仅是几桶普通的“颜料”,和几个会调色的“画匠”。
那些为房地产项目“画皮”的色彩规划专家曾不无人文忧虑地向笔者控诉:当今中国城市充满了“色彩暴力”。而早在17世纪中叶,意大利的都灵市就开始有规划地实施城市的环境色彩建设;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科学有序运用城市色彩规划,不但让这些城市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而且为城市带来了无形资产。
专家们希望,中国的城市和房地产项目也应该像时装艺术一样,“拥有自己的流行色”。
当然,这群色彩艺人也不无商业头脑。他们告诉笔者:“色彩能够在工业、建筑业产品上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国外的研究表明,科学的运用色彩,能够在不增加成本、少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产品附加值15%~30%。
后来,笔者再也没有和他们联系。因为他们反复以“利益分成”为诱惑,让我帮助其介绍房地产项目客户。
翻看近些年来业界标榜的“艺术地产”成功案例,实质内容都和上述为房地产项目“画皮”的故事差不多。比拼的无非是“画匠”的技艺和手法。借用一位昔日地产评论人的形象描述:“那些再传统不过的住宅小区或隆胸文眉,或涂上口红,而后正式更名为艺术地产,发出的却是暴利的浪笑”。
在京城地产界,人们通常认为潘石屹是玩“艺术地产”的先驱和高手。但业内人士对老潘还有另一番评价,称他是营销高手,中国最懂媒体的地产大亨;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应该聘请老潘去当报社总编辑。
但不管怎么说,客观的现实是,潘石屹旗下的SOHO系列产品,垄断京城分割销售类商业物业的绝对市场份额长达10年之久。SOHO产品曾创造过一个又一个房地产销售神话,鼎盛时期是2010年7月,朝阳门SOHO三期银河SOHO开盘仅10天,销售额近52亿元。
至今,很多人还搞不懂SOHO究竟为何意,还纠结于它究竟是不是一个完整的英文单词。但这正是潘石屹的“艺术”所在。当年,在营建SOHO现代城艺术馆时,潘石屹请来了以前卫著称的艾未未、丁乙等一批艺术家,刻意地要求他们“换一个创作的媒介”,具体来说,就是让画家做雕塑,让雕塑家作画,用此举彰显“艺术创作的新标准、新空间”。
而这一艺术创造的精髓,最终的受益人自然是SOHO现代城地产项目。另类、创新成为SOHO的商业标签,让原本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商住楼”房地产业态,穿上“艺术”的马甲,跻身一变,成为“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家居办公)”新业态。
多年以后,幡然醒悟的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真相:潘石屹“艺术”地“将住宅卖成了写字楼”。
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潘式“艺术地产”案例,是“长城脚下的公社”。该项目力邀12位年轻、前卫的亚洲建筑师,贡献各自的中国建筑“处女座”。其迥异的风格和空前的手法,使该作品备受业界推崇,成为2002年第八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北京唯一获奖题材。
相比SOHO系的“画皮”技艺,“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相对少了几许铜臭,多了几分潘氏对当时建筑艺术的人文关怀。但从其整个策划过程来看,商业营销的氛围无处不在。这场丰盛的亚洲建筑艺术盛宴,最终更像是一个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选秀Party和集体广告代言。
潘石屹曾感言,对于“阳春白雪”的建筑艺术,要让社会大众所接受,最好的推广方式,就是商业化。这也是迄今为止,他对“艺术地产”下的最“下里巴人”的一个定义。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