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当前,陶瓷行业的原料上涨、能源动力供应紧张、利润空间压缩、中小陶瓷纷纷出口海外“求存”出口退税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困局和乱局。
究其原因何在?从宏观分析,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刚强、投资过度、产能过剩是造成陶瓷行业目前状况的深层次主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一直是造成了经济周期性波动。1998年国家统计局对900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表明,有一半的工业产品产能利用率在60%以下,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外需萎缩使得很多陶瓷产能过剩加剧,也曝露出高耗能行业已经投资过度,目前全球很多投资热点多集中在资源类上游行业和生物、信息以及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而一些地方政府却仍然在热心于高耗能工业的招商引资。最近,工信部表示,陶瓷、煤化工、钢铁、水泥等部门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很突出。
与此同时,一些陶瓷企业在国家保障房的政策激励下,怀着家国天下的愿景和冲动,纷纷投巨资研发系列新品,并争相参展各种展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陶瓷企业的产能过剩。
“十二五”时期要求解决关系宏观经济稳定的四个问题:通胀、通胀紧缩潜在风险、金融风险和能源安全,关键在于从十二五前期开始就要逐步降低投资率和GDP增长速度。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的8.5%,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7%,只要依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变,需要消耗的能源就越多,必然带动原料价格乃至整个价格水平的上涨。同时,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越高,因产能过剩导致通胀紧缩的潜在风险,以及金融风险、能源安全问题也相应增加。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GDP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与十七大提出的“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是相衔接的。因此成功实施十二五的关键不在于增长速度,而在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近日表示,近几年国家高密度、大强度区域政策的出台,打造了一批经济新区,落实了国家重大的改革发展的战略,比如城乡统筹、产业转移的战略等等,扭转了区域增长的格局,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而这些成为了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相对于区域经济的稳扎稳打,行业经济也绝不能置身宏观调控的事外。
建材、钢铁、汽车等8大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及智囊机构的担忧。而恰在此时,作为建材的中国的建筑陶瓷行业却产区布局遍地开花、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例如广东某一地区上马陶企破坏环境被央视曝光,这又是与国家十二五的规划纲要所相悖的。
表面上看,各地的电荒造成了陶瓷行业的巨大损失,但是这其实就是对陶瓷产能的当头“棒喝”,拉闸限电不仅仅是国家宏观调控发出的信号,而陶瓷行业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大势的影响势必要很快提到国家决策的日程上来。
中国的建筑卫生陶瓷在当今世界尽管雄视天下,但是中国的建陶的发展是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情境下快速起航的,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非常严重。而西方国家的消费主体和市场有自己固有的传统范畴,资源、能源、市场皆可自己掌控,比如门罗主义,“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曾经做过测算:按照霍夫曼系数,要创造100美元的GDP,就要5美元的初级产品进口。因此,如果不解决资源问题,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超越西方陶瓷强国从而引领全球,永远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因为多年积累的欠账,十二五期间肯定要进入偿还期。同时,因为陶瓷行业对煤气电力等需求弹性较小,刚性较强。而且由于工资和原料、能源价格会加大产品的成本,因此,尤其要防止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因互相推动而轮番上涨的状况。
一切皆有可能。经济学界人皆知晓的“潮水效应”很快就要波及陶瓷行业。经济繁荣时候(涨潮),问题暴露不出来,经济衰退时(退潮),水落石出,麻烦就来了。大的陶瓷企业因为实力雄厚不能倒闭,中小陶企则会首当其冲。(文/江鲤)
注:凡注明“中国陶瓷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中国陶瓷网(0757-825321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