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品牌化是属于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有人说:“我们已进入战略制胜时代”。而企业经营策略,又可称之为战略管理,在常规经营管理功能不能因时因地,快速有效指导决策情况下,通过对经营策略的一些归纳,或许能对企业提升决策质量有所帮助。
策略的生态取向
策略的生态取向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组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所采取的策略思维。人类的社会组织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逻辑,同时,也有关联共生、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在自然界中,生存与生命的繁衍,是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基本的行为动力,生态概念下“生存”本身就是组织的目的。所以,生态取向的核心理念就像物种在生态环境中求取生存一样,焦点在于组织如何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以持续本身的生存。
换言之,生态取向的策略思考是:组织如何由环境中取得(或创造)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我们应该明白,组织生存是被环境所支配,以及配合环境进化的结果,重点是在于“适合”而非“完美”。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如昔日曾独霸世界手表市场60年的瑞士钟表业,无论是在产品零件质量、材料工艺、设计制作等都独步全球,加上历史悠久和瑞士人特有的精益求精,可以讲其“完美”程度无出其右。但随着世界性生活态度的转变,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追求的是变化和多彩,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亦让他们不再追求永恒。这样,瑞士手表业所彰显的特质与现实环境发生激烈的碰撞,致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最终也只有放下高贵的身段,走上一条电子化和时装化的钟表发展路线,才让瑞士的钟表业得以重现辉煌。此外,无数传统行业的没落也充分证明了,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力无法抗拒,企业体质的强壮与条件的齐备,并无法保证在市场上的成功得到了印证。
环境既然是主宰族群命运的绝对力量,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或创造条件获取资源(资源的获取与自身的条件息息相关)是生存的关键,在获取资源时族群间相互的竞争不说,组织内部的诸多因素也会严重制约资源的获取。其中,组织在营运中各种的投入,由于已转换成特定的资产而不易转为他用,成为组织的“沉没成本”,因而限制了改变的能力;又或是组织弹性不够,对一些政策法律的适应性不足,而使企业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而最为致命的是,如Aldrich所指出的,许多组织之所以未能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快速采取应有的反应,是因为在“选择”的行为上,具有先天的自然限制。意思是,每一位决策者都是独立的自然人,他们具有本身的特别成长背景与经验范围,这些都造成了决策者独特的偏好习性或认知。同时,主观的知觉环境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之间,常常存在一些信息失真的差距,容易产生选择上的错误,因而经常误导或延迟了组织的反应行动。也就是说,组织的决策者,要努力创造条件去克服这些组织生存的限制因素,特别是来自决策者自身的因素。所以,品牌经营为什么能解决大部分企业的顽疾而令事业长青,很重要的原因,品牌经营强调的是市场(环境)导向而非企业内部导向,在定位明确的情况下,也不会因某人的意志而对企业造成伤害。且当品牌真正强大的时候,亦会增强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这就是所谓创造条件去获取更多的资源。反之,一般而言,愈是简单、规模少,管制单纯、营运容易的组织,其建立的速度就愈快,获取资源的竞争就愈大,有效取得资源的手段也愈少,生命力就愈弱。(文/杨灿明)
注:本系列至此已全部完毕,由于时间仓促难免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的读者给予更多的赐教。也感谢所有读者一直以来的支持和讨论,特别鸣谢:吴思华教授及该领域学者们所提供相关专著的启迪。谢谢!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