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通读整篇报道,笔者忍不住想问的是,对马赛克城和陶瓷城部分厂家的采访中所指的“部分”,到底是多少家?占总数的比例是多少?其次,“佛亚展期间,记者看到前来参观、洽谈的人并不多”中,“期间”到底是指那个时间段?从展会开始到结束,中间一秒也不间断吗?还是其他时间段? “人并不多”,到底看到了多少人?你认为多少人才算多?你的“统计标准”又是什么?请你告诉笔者,佛亚展到底有多“冷清”?中国陶瓷城和中国马赛克城到底又有多“冷清”?
笔者想,如果该记者有意选择凌晨这个“期间”,他更能看到他所想看到的“一个人也没有”的结果。不过即便如此,量他也不敢写“现场冷清得一个人也没有”的报道。笔者妄自揣测,这名记者朋友在“既想踩一脚,却又不敢做绝”的矛盾心理下想起,此前媒体所讽刺的房地产商说过:“赚得都不好意思了。”于是将其套用成《现场冷清得都不好意思了》这个标题。
该记者还说:“中国马赛克城虽然18日、19日请了舞狮队在门口舞狮,但是场面依然冷清。整个马赛克城内几乎没有为陶博会专门做活动的厂家,店面既没有拉横幅、摆花篮,也没有针对展会推出的各种优惠活动。”读此内容,笔者不禁目瞪口呆直犯晕。试问衡量“陶交会”这样专业的交易展览会的成败标准是什么?是“做活动”,“耍马戏”?是“拉横幅、摆花篮”?是“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还是参展商所接到的订单和采购意向?到底是商家“本末倒置”,还是这位媒体朋友找不到“北”,喜欢“舍本逐末”起来?对这种专业交易展览会,即使在门口“耍耍马戏”,吸引多点“无所事事”的人流,让场面好看甚至“火爆”起来,也于商家无好处。
就在我把这篇评论拿出来,与朋友们探讨我所提出的疑点时。一个朋友笑称,洪军兄又何必把它当回事呢,你没看到该报自相矛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吗?我说,此话怎讲?他指了一下某报10月31日《你们的〈宝典〉太棒了!》这篇报道。我仔细看:“佛亚展期间,无论是在华夏陶瓷城还是中国陶瓷城,《陶瓷视界》的展位面前都挤满了观众,争着翻看《兴邦·中国陶瓷宝典》。”
记者报道的“佛亚展”还是那个“佛亚展”,但时隔7天时间,记者眼中的场面竟然“不冷清”了!不过“挤满的观众”,目的可能只是“争着翻看《兴邦·中国陶瓷宝典》”的!与交易会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