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淄博陶瓷产业的历史起源与以后发展

淄博陶瓷产业的历史起源与以后发展

2005-12-23 来源:山东新闻 责任编辑:kenny.zhu 阅读:4255
0 250

  陶瓷是文化的结晶,艺术的精华。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的祖国有陶瓷之国的称誉。据考证我国陶器的烧制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瓷器的出现也有1800余年的历史;由于陶器与人类的物质生活紧密相关,加之历史悠久,所以成为我们今天考证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和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

  淄博有我国五大瓷都之称,现在的陶瓷生产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门类齐全,工艺先进,产品精细,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世界各地,成为淄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业生产之一。据考证淄博地区的瓷器生产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而且是在陶器生产制作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陶瓷生产既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同时有着悠久的历史,构成淄博古代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淄博地区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与发展 淄博地处鲁中,面积5938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南部为山区,中心是丘陵盆地,北部属山前平原地带;境内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这就为原始人类的居住繁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考古调查,淄博南部的沂源土门山洞曾发现了距今40万年的猿人头骨化石,这是我省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处猿人化石出土地点,从而证明淄博地区早在距今40万年的原始社会早期就有原始人类在活动繁息。至原始社会晚期淄博境内的人类居住不仅面广,而且点多,这从全市境内发现众多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得以证实。
    陶器的出现,首先是与原始人类的活动居住分不开的,并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淄博地区在原始社会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就有猿人活动居住,经过近三四十万年的发展,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万年开始,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在长期使用火的实践中,对粘土的可塑性和可烧性的认识后产生了陶器。

    由于我市粘土分布广,原料和燃料取用方便,故陶器产生后即被广泛使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类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陶器的烧制成功对于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由采集游牧生活到农业定居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淄博地区考古调查所发现的众多的古人类居住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迄今所知淄博地区陶器的烧制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且有着地域性的地方特点和发展序列,是鲁北地区古史古国文化的重要物质文化反映。淄博境内的张店浮山驿、黄家和临淄后李等遗址出土的陶器。属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范畴,距今已有七八千余年。此类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红陶和褐色陶,表面多带有锥刺纹,附加堆纹,划纹,网纹等原始纹饰,器形常见有缽、鼎、罐、盆等生活器皿。上述陶器陶质较粗,烧制火候较低,陶色不正,器类简单,器型笨拙,手制而成,表现出其制作的原始性。但从陶器产生的一般规律分析,此类陶器不是陶器制作的初始阶段,淄博地区陶器烧制生产的历史还应提前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这有待新的考古发现来进一步证实。

    淄博地区原始社会陶器的发展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产生陶器后,经过近百余年的烧制经验积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距今5000年左右)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普遍进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阶段,社会也有原始群居进入繁荣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农业的发展和普遍定居生活,使社会对陶器的需求量有了大的提高,这是淄博地区原始社会陶器得以发展的社会原因。制陶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手制转向轮制,轮制技术的出现和利用是原始社会制陶史上的技术突破。并逐步掌握了还原烧制法,烧制出了精美的黑陶,陶器由以烧制红陶为主转向以烧制黑陶为主,并已掌握了磨光技术,烧制的陶器规整美观,到了距今4000余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烧制出薄如壳、黑如漆的“蛋壳陶”陶器,达到了我国陶器史上的高峰,表现出当时制陶业已具有的高超水平。除此以外还烧制出了素面白陶、彩陶和出现了在陶器上刻划文字符号,陶器的器类除以生活器皿为主外,还烧制有礼器和酒器,从而证明当时的制陶作坊内部已经有了专业分工。常见的器型有甗、鼎、鬲、杯、罐、盘、盆、鬶、豆等,陶塑也较常见,多为动物造型,开创陶塑美术制陶的先河。
    淄博地区所发现的原始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古史所载东夷爽鸠氏部族的物质文化反映。而遗址所出土的陶器,是淄博地区发现最早的原始陶器,从而开创了淄博地区烧制陶器的历史,进而证明淄博地区制陶不仅从原始社会晚期业已开始,而且工艺先进,制器精美,器类齐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创造了以陶器为主的灿烂悠久的地方原始文化。

    二、淄博地区奴隶社会(齐国)陶器的发展和原始瓷器的出现 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帝国阶段的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青铜器和原始青釉瓷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陶器的烧制不及龙山文化时期制陶先进和制器精美,陶器多成为一般贫民的生活器皿和随葬器皿,而奴隶主贵族多以使用青铜器为主。但陶器的使用更加普遍,烧制量更大,技术更加娴熟,工艺更加先进。由于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得制陶生产更加专业化。

    进入奴隶社会淄博地区最早的是岳石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

    岳石文化是一种地方性文化,是土著东夷原始文化的继续和发展,此时烧制的陶器质粗壁厚,多磨光,三足器以舌形短足为其特征,带盖器亦较常见,多素面,常见的器类有罐、豆、尊、鬲、鼎等。商代淄博地区所发现的陶器多属中晚期,以灰陶为主,多见粗绳纹。据载此时在淄博地区范围内建立的国家是薄姑国。薄姑国是商代鲁北地区所建立的重要方国,国势曾强盛一时,因参与“三监作乱”反国,被周公东征所灭,属淄博境内东夷部族发展到商代所建立的方国,据考都城当在今桓台荀召一带。此时发现的陶器以鬲、豆、罐为其组合,常见粗绳纹鬲、短粗柄豆、尊、盆等,有些器物与中原地区同类器极相似,说明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流广泛程度。同时也发现一种素面筒形鬲和罐,与上器迥然有别,应是当地土著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西周初年,姜氏太公被封营丘,建立齐国,至秦灭齐的800余年间,淄博地区以临淄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是齐国的中心区域,在其范围内淄博境内(南部沂源除外)所发现的陶器是齐文化的物质文化反映。

    齐文化是周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吸收周围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它不同于鲁及其他邻近诸国的文化。正因为齐文化形成的多元性,故而决定了齐文化具有务实开放、农商并举的特点,这也是齐国之所以建国后能较快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考古发掘资料,西周以后的制陶技术上承夏商,除以日用陶器为主外,还出现了釉陶和原始瓷器,建筑制陶,工具制陶,工艺制陶作为专业制陶业的兴起,制陶业出现大型、集中、专业化的特点。因为陶器与人们的生活与信仰密切相关,故能反映地方文化特点。就序列而言淄博地区目前发现的陶器有三个系列:即西周春秋时期的粗绳纹灰陶鬲、豆、罐、簋发展到战国时期的鼎、豆、壶为组合的陶器;此类陶器具有中原商周文化的特点,是中原商朝和周族文化在齐地的反映。另商周时期的素面筒形鬲,素面深腹罐和粗柄深盘豆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鬲、豆、罐发展到战国时期的罐、豆、盆、盂的器物组合,此系当地土著齐人创造的物质文化。还见具有簋形豆、鬲、罐为组合的器物,它似是土著文化吸收东部莱夷文化在当地创造的另一种物质文化。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