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乘着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笔者近日特别拜访了业内几位资深专家教授,在他们那里,笔者得到了一些行业内最新的动态消息:
第一位是吴建青教授,笔者拜访期间发现,他最近正在忙着一个大的提案。
交谈中,吴建青教授提到,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大概会有4000亿元的研发资金投入,这笔资金主要是用于科研成果,但是实际上每年产生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企业实用的生产力或者GDP的收益却不到10%,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为此,吴教授进行了追踪,追踪中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产生的科研成果全部以英文的科技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外的一些著名期刊上,比如美国的《科学》、《化学期刊》,欧洲的《欧洲陶瓷》杂志等。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教育部和科学院的一些院士对论文规定了一个严格的评分流程,即科研论文发表在A类杂志上一篇计16分,B类杂志计8分,C类杂志计4分,D类杂志计2分,而发表在国内的一些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只计1分,甚至不计分。这就导致了那些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的人士以写英文为荣,并以论文最终能够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而自豪;此外,现行的评教授、职称,甚至是提工资、待遇等都以发表论文的级别和篇数为标准进行评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人士希望将论文发表在国外,最终就形成了一个怪现象:中国4000亿元的科研经费研发出来的成果最先能够目睹到的竟然是那些蓝眼睛白皮肤的欧美读者,而不是我们中国读者。
而最令吴教授担心的是,现在有很多业内人士包括大型企业的员工如果想要查阅这些文献每年要交超过100万元的核心情报“年费”才能够上这些网站进行查阅;此外,很多企业的科研骨干或者生产部门的经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语言是汉语,他们对那些大篇幅的英语科技论文“茫然不知所云”———这就导致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最新的发现往往“过家门而不入”,转换率极其低下。吴教授对此非常焦虑!为此,他现在正在策划这个提案,他认为这个提案的关键是要解决如果在国内用汉语发表论文要如何进行等级评定,以及国内如果采用的话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进而有偿使用的问题。
此外,笔者还拜访了饶平根教授。饶教授非常兴奋地告诉笔者,他最近两年搞的一个成果已经发表在了《欧洲陶瓷》上了,并且还得到了《欧洲陶瓷》资深主编的充分肯定和赞扬,笔者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科技论文和成果能够得到主编的大力赞赏呢?听笔者如此问,饶教授亲自打开了电脑向笔者演示了论文的具体内容和图表,原来他对评价“陶瓷断裂韧性的方法和标准”有了新的突破。
陶瓷有说不完的优点: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用……但唯一的缺点:脆!评价陶瓷脆的科学参数,就是一个:断裂韧性。可见,断裂韧性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数十年来,国内围绕断裂韧性的科技论文成千上万篇,论述起来也头头是道。有没有突破的?没有!
我们把传统的评价“陶瓷断裂韧性的方法和标准”称作“开槽法”,即在陶瓷试件或试条上人工地开一个槽,然后把试样放在支点承放并把它压断,以此来测试断裂韧性。“开槽法”是人工引入一个裂纹,然后陶瓷试件在载荷的加压底下裂纹拓展,最后导致断裂,这个过程中陶瓷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一般断裂时间越长,吸收的能量就越大,测试出来的陶瓷韧性就会越好,这个从概念和定义上都是正确的,而引起争议的是开裂纹的时候手的轻重、裂纹的长度和宽度的问题,更加致命的是有一些隐蔽的肉眼看不到的裂纹往往是无法观测到的,这就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虚高”,即测试出来的断裂韧性很高,但是陶瓷制品却一摔就烂;第二是“偏差大”和“重复性差”,也就是说同一个样品这次测的断裂韧性很高,下次测试同一批次样品就很低,偏差特别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每年都有很多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是教授都前赴后继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在这上面,然而围绕这个课题的一些论文争议还是非常大,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达成一致。
饶平根教授也是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在研究“陶瓷断裂韧性”的问题,三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坚守在这个“小河边”,突然之间小河里游来了一条“大鱼”,饶教授当仁不让地抓住机会,终于取得了突破。
那么这条“大鱼”是什么呢?它就是“飞秒激光开槽法”,何谓“飞秒”,即毫微微秒,一飞秒只有一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飞秒激光开槽法”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射出激光产生非常高的能量,可以熔化任何物质。把这个方法应用到陶瓷试件样品上,人工地开出一个可测量可控制的裂纹。
这和以往的“开槽法”所开出的裂纹是圆弧形或者扁平型的有所不同,“飞秒法”开出的裂纹是尖锐型的,即每个裂纹的角度统一,都是N度,每个三角状的裂纹的长度和高度都是统一的。引入“飞秒激光法”之后,饶教授对以前的特种陶瓷材料进行复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数理统计、求平均值、求偏差,结果发现重复性特别好、数据偏差特别小。得到这个结果后,饶教授非常喜悦地用英语撰写了这篇论文,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目前姚教授也试图给“飞秒开裂纹测试断裂韧性”的方法标准化、规范化,并在国际上推行。
听到这里,笔者调侃地说,“这个可以命名为‘饶氏断裂韧性测试方法’”,饶教授有点害羞地笑了笑,并抽了一根烟,说,“你还别说,这个还真有可能,用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特种陶瓷断裂韧性测试方法’也许不久后就会出现在国际标准会议上。”
通过这段时间笔者对教授们的走访、交流,收获颇丰。笔者认为作为广东地区的两个陶瓷行业有名的教授,他们平时在行业生产一线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这是作为一个陶瓷工作者庆幸的事情,也是行业未来发展之福!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